浙大教授庞学铨建议:重建1800年浙江道教胜地洞霄宫

时间:2023年09月01日信息来源:浙江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一生隐居西湖孤山的林逋曾在《宿洞霄宫》中写下这样的动人诗句。近日,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大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庞学铨教授向杭州市领导写信,提议重建有1800多年历史的洞霄宫。
这一建议获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批示。
洞霄宫,这个陌生又响亮的名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说它陌生,是因为普通百姓了解得并不多。洞霄宫主体建筑已经损毁,道观风貌湮没在岁月流逝中。
说它响亮,是因为在历史上,洞霄宫声名赫赫,历代文人骚客包括苏东坡、林逋、陆游等都留下大量诗词。
庞学铨教授为何提议重建洞霄宫?洞霄宫曾发生过哪些故事与传奇?浙江新闻记者日前赶赴浙江大学,对庞教授进行专访。
历时1800多年
浙江最早、影响最大的道教名胜
据庞学铨介绍,洞霄宫遗迹位于临安区青山湖街道宫里村与余杭区中泰街道九峰村交界处。自西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宫坛以来,至清乾隆辛未年焚毁而圮废,历时1860年,历朝历代均为道教圣地,北宋天圣四年(1026),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共20处,洞霄宫大涤洞为第五,南宋时期更是统领天下道教。
庞学铨表示,洞霄宫及所在地大涤山和大涤洞是杭州地区惟一的道教洞天福地,也是浙江历史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道教名胜,可以说是浙江道教文化的最高代表,“在道教历史文化方面,它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地位,当然也是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400多首与洞霄宫有关的诗词,当中就有我们熟悉的大文豪苏东坡,他曾作《洞霄宫》一诗:
上帝高居悯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
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
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
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
洞霄宫图。清·闻人儒《洞霄宫志》
之所以提议重建洞霄宫,不仅是为了保护和弘扬杭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庞学铨认为,此举还能彻底激活杭州西部的文化旅游与休闲资源,加快余杭区与主城区的融合发展。
庞学铨所撰写的《西溪心影》一书中介绍,宋都南迁之后,皇帝赵构曾想在西溪建都,后因各种原因筑皇城于凤凰山麓,留恋不舍地将西溪“且留下”。但他不忘西溪和大涤山之美景与文化,在晋唐以来杭州城通往洞霄宫的古道基础上改建成直通洞霄宫的御道——西溪辇道,以方便游幸洞霄宫。
南宋皇帝赵构还将洞霄宫辟为皇帝行宫,之后,洞霄宫在宋代达于极盛,成为全国道教中心。陆游曾撰《洞霄宫碑记》,历述洞霄宫的兴衰历史,特别强调它在宋时的重要地位,“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之首”。
南宋朝廷还专设“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一职,此职位在宋代属荣誉官职,通常安排退位宰辅或尚书、大学士等高官担任,朱熹等知名理学家也曾担任过此职。彼时的洞霄宫堪称“天下神仙府、地上宰相家”。
“恢复和重建现西溪路上的历史文化景观,延伸西溪路,连贯武林门到大涤山,使这条延伸后的西溪路成为历史文化与景观和现代科技与文明汇聚融合的大走廊。”对于重建洞霄宫可能给杭州城市发展带来的“附加值”,庞学铨充满信心。
洞霄宫今安在?
遗迹已整体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千年风霜,我们是否还能搜寻到曾经雕梁画栋的洞霄宫呢?
2009年至今,庞学铨三次到洞霄宫遗迹进行调查,发现虽然洞霄宫的建筑已损毁不存,但整体环境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在庞学铨看来,重建还是有希望的。
洞霄宫的现状究竟如何?记者采访了杭州市有关部门。
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洞霄宫遗迹由现存的南宋元同桥、会仙桥、洞霄宫遗址、大涤洞以及周边山水格局共同构成,环境优美,保存较为完整。目前已整体申报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教圣地洞霄宫建筑基址破坏严重,其保存情况及布局结构,有待正式的考古发掘。”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杨曦对记者说。
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杨曦对洞宵宫遗址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考古调查,初步了解了洞宵宫遗址的现状及相关遗迹的保存状况。最后写了《洞霄宫建筑遗址考古调查与历史考述》一文,为洞霄宫遗迹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杨曦介绍,根据遗址地表零星残存的遗迹情况初步判断,其涉及范围约1平方公里。原宫观建筑基址现大多为村民的自留地或林地,方丈殿址已被现代民居叠压。经调查,通往洞霄宫之山径上,还遗存会仙桥、元同桥、翠蛟亭基址等三处洞霄宫附属建筑遗迹,可与文献相印证。
 
(编辑:孙磊)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