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时间:2014年06月16日信息来源:内蒙古文化产业网 收藏此文 【字体:

草原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自然形态之一,广阔的亚欧草原、非洲草原、北美洲草原、南美洲草原、澳洲草原孕育了人类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与组成部分之一。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北方草原、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版块。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本文的分析以亚洲北方草原的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
依据自然地理特点、历史特点、民族文化特点三条基本标准,可以将内蒙古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区域,即:东部的大兴安岭文化圈,中部的阴山文化圈,西部的阿拉善文化圈。
大兴安岭文化圈
大兴安岭文化圈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大兴安岭文化圈的自然地理特点是:以大兴安岭为南—北中轴线,北起黑龙江右岸漠河,南抵西拉木伦河谷地及燕山山脉东段北部,全长约1400公里;大兴安岭主脉西侧为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呼伦贝尔草原,东侧为嫩江平原;中部、南部为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与西辽河平原,以及燕山山脉东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受草原退化、沙化的影响,近年来形成了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这一地区北部冬季严寒、漫长,冬季气温可达-50°C,南部较为温暖;大兴安岭东部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雨量较多,气候较为湿润,西部由于受大兴安岭阻隔,气候较为干燥。
自古以来,大兴安岭及其周边地区孕育了古代的森林民族、草原民族、农耕民族,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北方草原古人类的摇篮。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相继发现16个个体的人头骨化石标本,为考古界所罕见,被命名为“扎赉诺尔人”,古人类学专家认为其具有蒙古人种的原始特征。在满洲里、海拉尔、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等地,也发现了多处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因而这一地区被国外考古学家认为“是北方远古民族的摇篮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8000~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辟草莱、植稼樯,过着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的生活。当时玉器已成为氏族首领地位的象征和重要的礼器。多处出土的玉龙,特别是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中华第一玉龙”,标志着这里是中华民族玉文化、龙文化的发祥地。牛河梁等地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的相继发现,充分证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在广阔的科尔沁草原,也发现了多处8000~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遗址。
大兴安岭文化圈的原生文化以东胡族系为主夏朝以迄,大兴安岭地区大部分为东胡等游牧民族的逐鹿之所。在这一广大区域中,均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适应草原民族游牧、狩猎、征战的要求,体现了东胡青铜文化的特点,说明这里是草原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战国时期,东胡强盛。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大败东胡王。东胡余部分两支逃至乌桓山(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西北)、鲜卑山(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西),此后即为乌桓族与鲜卑族。
乌桓、鲜卑言语习俗相近,以畜牧为主,兼营狩猎、农业。东汉初,乌桓遍布缘边十郡,东汉政府设护乌桓校尉管理相关事务。
东汉初年,鲜卑逐渐兴起。檀石槐、轲比能相继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活跃于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经过200多年的辗转迁徙,在阴山南麓建立代国、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并为隋、唐二朝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10世纪初,源出于东胡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登皇帝位,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定都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称辽上京。辽圣宗时又在宁城县九头山建辽中京。辽代崇佛,当时佛寺广布,古塔林立。辽代的祖陵、庆陵,安葬着辽代的6位皇帝及其妃、嫔,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在赤峰地区发现的数以万计的辽代墓葬中,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壁画,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契丹族富有草原特色的游牧生活和雄浑壮阔的草原风光,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