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爱心人士赴滇助学

时间:2014年07月31日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上海:爱心人士赴滇助学

  图为窝笼村小学的孩子们在上海爱心人士捐赠的铁架床前合影。

  云南普洱,别名思茅,以普洱黑茶闻名于世。境内群山起伏,平地面积不到2%,百多公里的距离,驱车要行四五个小时;民族多样,语言复杂,少数民族人口占6成以上,村村寨寨,相隔数重山。有一群上海人,与此地素昧平生,却希望以仁爱之心,为山区儿童铺就一条“光明之路”。

  7月13日,西盟佤族自治县窝笼村小学的操场上,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见面会,小学生们第一次见到了“上海好人”徐颖、秦志刚和他们的朋友们。在这所山区小学内,孩子们都知道,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来自上海叔叔阿姨的礼物——教学楼里的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课桌椅、书橱;宿舍里的双层床、电风扇,还有浴室……

  事情缘起于2013年初,一位40年前曾在普洱插队的老知青找到“上海市慈善之星”秦志刚,谈起边远山区教育的困境,希望安排一些少数民族教师到上海培训交流。10月,在普洱市人民政府和普洱日报等单位的协助下,多名普洱乡村教师来到上海。期间,他们讲述了当地孩子艰难求学的故事。

  秦志刚将故事告诉了徐颖、杨锐、张秋芳、秦俭等几位上海朋友。不约而同,几位年轻的热心人都表示愿意参与助学。很快,一场援助普洱山区儿童的接力就此展开。

  “他们先从来沪培训教师所在的学校入手,一家一家了解情况,缺什么补什么”,秦志刚介绍:“这些热心人有的出钱,有的出力,学校缺少热水器,他们在网上商城买好,快递直接送达;图书室里缺书,他们召集朋友捐赠,再自己打包托运。”不到一年时间,这些爱心人士和一些闻讯加入的企业已为普洱市澜沧、西盟、孟连、景东等县11所小学新建了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扩建了浴室,购置了教学用具和体育用品,总计达50余万元。

  今年7月,记者跟随徐颖、杨锐等爱心人士前往普洱山区,实地走访了部分少数民族乡村学校,并带去了学习用品、书本、棉被和手电筒等物资。虽然事先已对当地情况有所了解,但是面对山区简陋的学习条件,不少人还是感到震惊。在澜沧县蓝亚金小学,孩子普遍身材矮小、瘦弱,衣衫不合体,鞋子多处破损,有的孩子甚至没有鞋穿。午间吃饭时,孩子们捧着大碗蜂拥而出,但午餐仅有一饭一菜一汤。

  更偏僻的竹塘乡军勐村小学,到澜沧县城和西盟县城都要30多公里,但公共交通空白。24名学生,教师仅两名,不仅管教学,还要管起居饮食。坚守了18年的拉祜族校长石扎体说:“方圆十几公里就这么一所学校,如果把学校取消,孩子们就无学可上。”在这所小学里,一间教室坐着两个年级的孩子。老师走到东头,教一年级;再走到西头,教四年级。最远的孩子住在15公里外,全靠老师骑摩托车接送。雨季塌方时,路难走,学业往往不得不中断。之前上海爱心人士已经援建了一座厨房,“现在还得把教室和宿舍建起来。”

  这一段助学之旅还刚刚开始,秦志刚说:“政府这几年对教育的投入很大,不少山区学校的校舍都改建了,校园也成规模;但是新校舍建完,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慢慢完善。我们觉得,与其等待,不如我们民间公益来拾遗补缺。大家捐建微型图书馆、阅览室、电教室,就是希望让山里的孩子能早一点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