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建州60年卫生事业沧桑巨变

时间:2014年04月03日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 收藏此文 【字体:

四川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医疗卫生事业,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伴随民主改革的春风,沐浴在党的民族政策阳光下,从孕育、到降生、到成长、到壮大走过了60多个春秋,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走到了今天花团锦簇、硕果累累。

60年前的阿坝地区,基础设施贫乏,交通通信闭塞、医疗卫生十分落后。区域内仅有6家诊所、25名从业人员,平均每万人不足1名卫技人员。除少数寺院藏医和游方郎中服务官僚、土司及僧尼外,广大农村、牧区完全没有医药卫生活动,农牧民群众处于缺医少药境地,饱受疾病摧残,生命安全毫无保障。患病后,只能求神拜佛,祈求亲人消灾平安。有的游医、土医不辩疾病,什么病都用艾条灼烧患部,许多病人头部、胸背、四肢、腹部疤痕累累,痛苦不堪。有的用泥土涂抹烧伤、外伤患处引发严重感染,导致败血症、脓毒血症而亡。受封建愚昧思想的影响和对麻风病的极端偏见,许多麻风病人被活活烧死或被赶进深山老林,过着非人般的生活。生孩子如同牲畜一样,只能在圈舍或河滩上分娩,用石块、菜刀、锈剪切断脐带,新生儿破伤风十分普遍,产妇死亡率极高。60年前的的阿坝,传染病肆虐、地方病横行,慢性病、妇女病严重,人均寿命仅35岁,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高达200‰和1500/10万。

(一)1953-1966年,民主改革阿坝卫生事业撑起蓝天

面对落后的医疗卫生和严重的疾病危害,党把医疗卫生工作队作为解决群众疾苦、保护群众健康,密切党群关系、藏汉关系的桥梁纽带,作为与解放大军同行的先遣力量,于1950年2月首次派遣25名卫生干部随军进州开展工作。卫生工作队先后接管茂县、理县、松潘、汶川、懋功(小金)、靖化 (金川)等地诊所,组建6个专署医院。同时中央、省不断派来医疗卫生队深入“四土”、进入草原,巡回医疗,救治群众,培训人员,筹建机构,参与疾病防治、平叛筑路、民主改革等工作。到1952年,全州建立中心卫生院1所、县卫生院5所、区医疗所17所,医疗卫生人员332人。医疗卫生人员徒步翻山越岭或骑马涉水过江,进藏寨入羌村,用热情服务和精湛技术,解除群众疾苦,被群众亲切地称着“门巴”。

1953年建州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全州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跨域式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卫生机构建设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逐步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医学教育等综合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并由城镇辐射到区、乡,服务领域扩大,服务种类增多,服务水平提高。到1966年州、县、区、公社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27个,综合性医院(州、县人民医院)13所、卫生防疫机构15所、妇幼保健机构5所、卫生学校1所、区(中心)卫生院49所、公社(乡)卫生院154个,机构总数是建州初期的13倍。全州卫生人员达1257名,是建州初期的4倍。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得到较大提高。广大医疗卫生人员深入农村牧区,足迹遍及每个乡镇、村寨,最为突出的是广泛开展了地方病、慢性病的调查和传染病的控制,许多疾病首次被发现,许多常见、多发疾病在基层就能得到及时救治。医学教育取得重大成绩, 1958年6月,阿坝卫生学校建立,到1966年,毕业学生达640余人。

(二)1966-1976年,历史曲折,阿坝卫生事业经受考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受十年动乱的严重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处于停滞状态。卫生行政与教育、文化等合并办公。医院、防疫、保健机构合并成立“卫生防治院”。机构合并,人员严重减少,技术力量明显削弱,疾病调查、传染病管理和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测等难以正常开展,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百日咳、肝炎、痢疾等在局部地区呈流行趋势。

70年代初,州、县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卫生防病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卫生事业呈现出恢复发展趋势。卫生行政和事业单位逐渐恢复到“文革”前的体制,并按功能划分和区域设置建立综合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卫生教育等机构。此时期,我州兴办农村合作医疗是一大亮点。各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大队卫生室基础上建立合作医疗站,仅两年,就以国家扶持、集体出资、社员分担等形式建立起医疗站1031个,占当时大队数的80%,赤脚医生总数2358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全州卫生部门机构总数达288个,其中综合性医院(州、县人民医院)13所、卫生防疫机构15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卫生学校1所、药品检验所1所、区(中心)卫生院47所、公社(乡)卫生院196所(全民所有制105所、集体所有制91所)。卫生专业人员达1450名,较建州初期增长了近5倍。有病床1507张。以林业为主的工矿企业医院和诊所193所,其中较大的综合性医院15所,职工最多时近1200余人,成为当时我州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务各族群众,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机构的恢复和工作逐步规范,医疗卫生工作走出低谷,蓬勃开展。

(三)1976-2008年,改革春风,阿坝卫生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80到1992年间,国家、省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倾斜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改造和新建县医院9所、卫生防疫站10所、妇幼保健站4所、区卫生院12所、乡卫生院34个,总投入3704万元,年均投入300万元以上,新建机构面积16.52万平方米,占当时机构总面积的41%。医疗服务项目得到较大拓展,开展了组织病理分析、血液生化检验、骨细胞分类、乙肝两对半检查和胸脑外科手术。疾病控制进一步加强,以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持续保持在85% 以上,有效遏止了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妇幼保健呈现上升态势,新法接生普及到乡村,新法接生率达80%以上,逐步推行住院分娩,基本改变了马、猪、羊圈分娩和自己分娩自己接生的陋习,广泛开展妇女病查治,并在城镇开展妇女防癌普查工作。重视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截止1990年,全州少数民族卫技人员达1602人,占卫技人员的44.29%,少数民族卫技人员的成长和壮大为发展阿坝州卫生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3-2002年的10年,医疗卫生改革是整个卫生工作的主流。 1997年10月,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方位地指导全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建设。到2002年,全州13个县以上医疗机构达到国家二级乙等医院以上标准。坚持以国家、集体为主,社会力量和个体为补充的办医体制改革。建立执业医师制度,依法加强医疗卫生人员执业管理。切实转变医疗服务方式,推行便民服务模式,开展病人选择医生工作。推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公示医药价格和服务收费。制定《阿坝州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办法(试行)》,推行药品集中招标和阳光采购。为实现农村初级保健目标,州委、州政府加强了村卫生室的恢复和建设,制定了乡村医生生活补助和村卫生室药品周转金政策,推动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县办县管,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顺利完成药品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改革。2001年利用国债启动州中心血站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

2003至2008年间,因“非典”的发生和流行,暴露了公共卫生领域的薄弱环节,引起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卫生领导,推进卫生改革,促进卫生发展,州委、州人民政府分别于2003年12月、2006年4月召开了“全州卫生大会”和“全州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阿坝州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国家和省对阿坝州卫生事业建设扶持力度空前加强,实施了卫生扶贫工程、援藏项目、贫困县医院建设、“十五”卫生专项建设、国债资金、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省财政专项资金建设等项目,投入资金达1.987亿元。健全全州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05年新农合启动实施,医疗保障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民族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

(四)2008年至今,灾难机遇,阿坝卫生事业谱写新篇章

2008年以来是全州卫生事业经受“3.16”维稳、“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14”山洪泥石流灾害紧急救援严峻考验时期。但又迎来了灾后恢复重建,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省委、省政府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难得机遇。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卫生系统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中心工作,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努力用全民健康梦,托举伟大中国梦,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开创了阿坝卫生发展的新环境、谱写了阿坝卫生事业的新篇章。

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造成977个医疗卫生单位受灾,牺牲1人、受伤89人,设备损坏5732台件,直接经济损失达10.116亿元,卫生基础遭到严重摧毁。全州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第一时间赶赴一线全力自救。抗震救灾100天,与来自全国军地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共同抢救治疗伤病员48万人次,消毒3.34亿平方米,取得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大胜利。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到50天,迅速成立阿坝州卫生系统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组,历经2个月完成《阿坝州医疗卫生机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确定汶川、茂县、理县、松潘、小金、黑水6个国定重灾县和九寨沟、金川2个省定重灾县,恢复重建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89个,总投资12.59亿元,建筑总面积38.3万平方米。项目之多、规模之巨、投入之大,超过建州以来卫生设施建设投入总和。

在对口援建省、市的大力援助下,截止2011年9月,医疗卫生机构灾后恢复重建圆满完成。通过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加,服务设施全面改观,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2009年和2012年,州委、州政府分别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阿坝州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1-2020年)》。旨在通过改革和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全州医药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和藏区领先水平。(蒋祖权 罗朝秀)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段若兰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