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乡曲酬知音

时间:2019年09月30日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原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国家一级编剧 费守疆

  观摩戏曲盛典的演出,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事情。开先河,集大成,称“盛典”,当之无愧。一时间牡丹与格桑花在在同一蓝天下竞放,俚曲与雅韵在同一台面发声,雕梁画栋与茅舍草房比肩并立。我为组织单位这一“忠孝两全”的义举称快,为他们有远见卓识的忧患意识而折服。倘若先贤在天有灵,也定会因欣慰而击节称颂。

  “昆”者“百度”汉语释义:一、兄长;二,后嗣;三、众多;四、山名。足见在昆山举办如此盛事,有昆曲如兄;戏曲子孙众多;如昆仑般巍峨等众多机缘的巧合,也是文化艺术血脉之渊源。昆山做了一件前于祖先无愧、后对来者无憾的大事。作为盛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山已经建成了昆山昆曲文化中心,而戏曲百戏博物馆也在筹备之中。

  这一切可谓大胸怀、大气魄、大手笔!

  每一场演出的谢幕,望着台上那些来自大山深处的小剧种的小剧团的演员,粉墨衬托下虔诚的目光中,似有一种“诀别”的悲壮,泪眼蒙眬,叫人不忍直视……

  非遗难道是非“遗”不可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片山川孕育一个物种。

  人挪活树挪死就是这个道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发展令城乡一体化快速形成并迅猛发展,地域的界限渐渐模糊,艺术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也正因为如此,非遗品种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日趋恶劣。连最边远闭塞村寨里的年轻人,都像葵花一样转向了现代化的“太阳”。在高速运转的时代大潮冲击下,传统艺术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致使原生态中土生土长的“格桑花”日渐枯萎、凋零。虽然从2004年起国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积极给予众多戏曲小剧种扶持、保护,但欣赏喜欢小剧种的观众越来越少了,强心剂救得了一时,恐怕救不了一世。

  这次百戏盛典活动中特别安排了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田青先生的专题讲座,他的观点很鲜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基因,也就失去了自我,还谈什么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还谈什么文化自信!

  水獭是生存在江河里的动物,以鱼为食。据说小水獭断奶后,水獭妈妈首先要教会孩子捕鱼的技能,然后再将其送到江河小叉子里,使其能独立地生存。

  非遗戏曲保护项目绝不是将剧种送进历史的档案馆。戏曲传承和保护应是“活态”“动态”的,不断地利用和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传承。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一个剧目救活一个剧种有之。什么道理?与其坐以待毙,不若起而拯之。加大对地方戏曲小剧种的拯救力度,加强戏曲小剧种传承人的培养都是十分有效的保护措施。

  民间戏曲小剧种在挖掘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应作为扶持民间职业剧团(非遗项目)的有效途径。正像本次重点活动的创意与策划,十分科学,演出院团捐献本剧种的特色物品保留于博物馆,接下来的剧目展演给观众直观立体的再现。在剧场里我发现观众还是很喜欢那些富有生命气息的戏,音乐唱腔优美、表演活泼独特的一些稀有剧种,如花灯戏《打鱼》、壮剧《摸秋》、中卫道情《何县令拉纤》等。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建设的期待,对于那些小剧种,予以大力扶持已成为文化艺术工作的当务之急。

  人们和水獭妈妈一样,不情愿将自己的儿女变成抽干水分、置于玻璃柜中的标本。

  小水獭,祝你好运。

 
 
(编辑:王霞)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