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粤剧艺术博物馆年中迎客

时间:2016年06月14日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广州日报:粤剧艺术博物馆年中迎客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和馆内精美的装饰。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昨揭牌 小剧场举行首演

  广州市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于2016年年中正式对外开放。昨日下午,粤剧艺术博物馆冒雨揭牌,粤剧艺术博物馆小剧场同时举行首演。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荔湾区恩宁路旁、荔枝湾涌畔,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34亿元。 

  建设方透露,目前工程施工已基本完成,陈列布展及藏品征集已经全面推进之中。

  文/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图/广州日报记者骆昌威

  小剧场首演:开馆前首场预热

  昨天下午,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启动首演,在可容纳250人、带有民国小包厢观戏台韵味的小剧场首演。设计师介绍,这里的小包厢观戏台,设计蓝图取自原来老广州的海珠大戏院。

  45分钟首场演出,由粤剧名家、小红豆等老中青少演员同台担纲。其中广州市大南路小学的孩子们献上一台《金猴献瑞》粤曲舞蹈;荔湾区三元坊小学生表演了自编自导的《西关食通天》粤语歌谣;广州粤剧院上演了传统名剧《六国大封相》“胭脂马”选段;还有陈玲玉演唱了粤曲小调《春天》、《依旧游》。最后,由荔湾区文化馆一曲小调表演《缘梦荔枝湾》压轴,将演出带入高潮。

  规划:打造“广东第六园”

  汇集岭南传统建筑工艺“三雕二塑”

  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陶塑

  设计师介绍,本次粤剧艺术博物馆设计,承继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意境传统,通过岭南传统园林式建筑布局的形式,表达粤剧艺术与岭南园林艺术在精神内涵与园林建筑的气韵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装饰上所采用的表达形式,集中汇集岭南传统建筑工艺“三雕二塑”(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陶塑),在作为戏曲博物馆的同时,打造一个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粤剧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吸收了广东四大名园及宝墨园之亮点,本次设计以“广东第六园”作为目标,努力打造传世精品。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分为南北岸两个部分,设岸南恩宁路、岸北多宝路两个入口,组成一河两岸的公共空间。两岸建筑风格既统一又呼应,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戏台水池等分布在荔枝湾涌两岸。

  据介绍,本次粤剧艺术博物馆建筑构件,使用的大量传统建造工艺都由广东传统工艺大师亲手精心制作。其中,坐南向北的“广福戏台”,是整座园林之中唯一一座纯木结构建筑,聚集了诸多广府精品民间工艺,戏台中央的一幅题为《六国大封相》作品,制作者是砖雕大家、番禺沙湾民间艺人何世良。《六国大封相》以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合众抗秦成功,接受六国相印为背景,将传统广府砖雕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藏品:发烧友拉数箱珍藏上门

  从2014年12月至今

  已有捐赠藏品1424件/套,购买藏品2588件/套

  藏品是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的重要内容之一。主办方介绍,从2014年12月启动征集至今,已有捐赠藏品共1424件/套,购买藏品共2588件/套,借展藏品108件/套,参考资料18件/套。其中珍贵藏品有“艺坛三杰松竹梅手卷”、“何柳堂藏明代黄花梨琴盒扬琴”和一对两件贝雕画(分别描绘了粤剧《人头记》和《单刀相会》的故事)。   

  在捐赠实物藏品中,包括广东八和会馆、广州市粤剧院、市粤艺发展中心等多家单位的藏品,其中最古老的有上世纪30年代的花旦戏服(女背心、女蟒袍等)。“不少粤剧发烧友主动献宝。”荔湾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就有来自江门的粤剧发烧友专门拉着好几箱“珍藏”找上门。

  研究资料方面也收集到数百件套,比如广州市粤艺发展中心制作的关于粤剧表演绝活的照片、视频、书籍等,记录了“吐真血”(喝下一种红色的“苏木水”,表演时用气功逼“苏木水”反胃,将之喷出一米多高)、“耍牙”等特技。另外,除了常规展品外,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本次博物馆重新研究了红船的历史与构造,并定做了一条约5米长的红木实木红船。据透露,红船嵌套幻影成像技术,将制作三维电脑影像与模型内的实物结合,再现当年船上艺人生活练功场景。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所在地,是广州城市发展历史中最古老的地区之一,是岭南文化、西关文化传承聚集地。周边保存着广州市完整的旧城空间格局,分布着包括红线女、白雪仙、白玉荣、罗品超等多位粤剧名伶故居。

  距离博物馆不足200米处,就有八和会馆、振兴粤剧基金会等粤剧活动场所。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