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黄埔”新兵

时间:2014年07月31日信息来源:新快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公益黄埔”新兵

■北师大“公益班”在珠海宣传壹基金蓝色行动。受访者供图

■新快报记者 陈晓颖

两年以前,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在北师大珠海分校成立

直至今年,这个“公益界黄埔军校”已分两批输出毕业生

这条路上,他们“调整姿势,慢慢变得越来越强壮”

虽然已经毕业了一年,但黄焕铿今年6月还是从北京回到了珠海,参加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的毕业典礼。在那里,他看到了从前的“同学”,现在的公益“同行”,还有即将陆续走上公益职业之路的师弟师妹。从学校走向职场,似乎没有消磨掉他们的激情。

2012年5月,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成立,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开始招生,直至今年,这个想做“公益界黄埔军校”的教育中心已经分两批输出毕业生,中心还希望在将来能把“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作为一门正式学科。

而这些从公益班走出来的“新兵”,能否如公众所望走出象牙塔,成为中国公益领域的新一代接班人?

国内首个针对本科的“公益班”

从校内在读学生中招生,安排40个学分的公益慈善管理系统课程,以原来专业毕业获得学位学历证书,但在证书上会注明“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专业方向

在北京居住了一年,来自潮汕的黄焕铿还没有完全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但相比起刚到北京时的“一周流三次鼻血”,现在的他已经逐渐调整过来。居住在东五环的小单间,交着两千多元的房租,“有时候觉得压力还蛮大的,但坚持下来,笑脸也来了”,黄焕铿说。

就在两周前,黄焕铿离开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加入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从一个兼顾筹款、传播、财务、招聘、教学的“全能型”部门主管转型成为一个集中精力做项目执行的主任助理,方向也从“职业教育”转换为自己更钟爱的“儿童少年”领域。“公益路上,我们坚持方向不变,向前奔跑,也慢慢调整姿势,慢慢变得越来越强壮”,黄焕铿说。

在两年前,黄焕铿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到现在。那时候的他正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准备升读大四,在一家不错的房地产公司实习,却发现“有点小理想主义”的自己不适合浮躁的工作环境,出于“自我保护”而辞去了实习工作。就在学校最后的一年的闲暇时光里,他碰上了“公益班”的成立。

2012年5月,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下称“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成立,而“公益班”就是中心所开设的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也是国内首个针对本科生的公益慈善类专业教育。据中心主任金宝城介绍,中心是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北师大珠海分校和基金会中心网共同建立,专业从校内在读学生中招生,2012年共招收了约30位各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成为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其中六名大三学生,经过一年专业学习后于去年7月毕业。每名公益班的学生都要安排40个学分的公益慈善管理系统课程,以原来专业毕业获得学位学历证书,但在证书上会注明“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专业方向。

“那时候与同学参加一个比赛,设计公益项目。后来发现自己做出来的项目跟‘格莱珉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竟然很像!而格莱珉银行的创办者都已经拿到了诺贝尔和平奖了!”随着与公益领域接触更多,黄焕铿越想越兴奋,“这是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儿童安全教育,全国专业做这个事情的可能就是那么几个人,掰掰手指,你就是其中一个,这会让我们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

还未毕业就常有公益机构来要人

首批6名毕业生全部进入公益领域,今年25名毕业生中,有14人直接进入公益慈善机构,其他或从事公益相关工作或继续深造

与黄焕铿有相似想法的学生并不少。公益班去年输出了第一批6名毕业生,全部进入了公益领域。而今年的25名毕业生中,有14人直接进入了公益慈善机构工作,其余也有部分学生进入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工作,或选择继续深造,修读公益慈善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而在未来几年,中心也会保持每年40人左右的额度向公益领域输送人才。而就在学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会经常有公益慈善机构来到公益班“要人”,“中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等组织找我要实习生,有的组织一要就是很多个”,金宝城说。

陈曦就是今年毕业生中进入公益圈的其中一个。就读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她在校期间每年都会参加乡村支教活动,升读大三后学业比较轻松,就因兴趣而报名参加公益班,“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感兴趣。而随着专业学习,我就会发现自己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一直以来,是有很多机会碰到我,也算是一种缘分吧”。经过半年的实习期,她今年6月毕业后加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下称“儿慈会”)工作。在儿慈会,她碰到了来自珠海公益班的师姐,两人从同学变成了同事,共同负责儿慈会的“起点工程”项目,关注和帮扶我国贫困地区6岁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事实上,儿慈会去年就一共接收了公益班8名实习生,与陈曦一样正式入职的共有3人。

在刚刚加入公益机构实习工作时,陈曦还是能明显感受到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明显差距,“项目在成立之初,从设计、实施、监测到评估都是非常完美,但亲身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现实与想象差别很大”。经过两个月左右的适应期,陈曦才慢慢找准了方向,希望用更多的实践经验,来缩减与想象的差距,现在她给自己打一个80分。“一切都还在刚刚起步”,陈曦说。

■学员心声

大家的心

都往同一个方向


尽管是公益领域的“新兵”,但陈曦和黄焕铿都能感受到,在公益班的学习能够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圈子”之中。在入职考试中的那些专业名词,他们都懂,在工作过程中的前沿信息,他们都了解。“可能相比从企业跳出来加入公益领域的,或者是没有经过公益慈善专业培训的人,我们可以更快地融入。我们学习的东西是比较宏观的,是跨界的,这意味着不仅仅拥有一两方面的能力。但当然也要把握好,不然就是什么都会做,什么都在做,但做的效果却不一定都理想”,黄焕铿说。

在公益班的两批毕业生中,有接近一半正在北京的各类公益慈善机构工作,还有大量的师弟师妹也在当地实习。每逢周末,大家就会相约参加公益活动或沙龙讲座,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是科班出身,但“初生之犊”最需要的就是沉淀与积累,永远保持着学习的心态。

现在,公益班的班级微信群,每天都有人在分享公益沙龙信息,“吐槽”工作与生活的思考,偶尔再来几张美食图片……“虽然毕业了,但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外地,我们还有很多可以一起做的事情”,黄焕铿说。正如陈曦所形容的:“公益班的Passion(激情)最感染我!大家的心都是在往着同一个方向。”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