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行将消逝的水上人家

时间:2014年06月19日信息来源:广西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世居江河,以捕鱼为生,漂泊不定,一艘小至几平方米,大也不过几十平方米的小船,就是他们的家。旧时,人们称他们为“民”,也有人戏称他们为“水上的吉卜赛人”,但是他们更喜欢“水上人家”的称谓。他们历经数百年,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情习俗的族群,曾经成为西江水上文化的风景。不少聚居江边的水上人家,如今已陆续上岸定居,但是在西江沿岸,仍能看到一艘艘排列整齐的小船,撒网捕鱼,散发着生气。日前,按照梧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第一批109户水上人家也已陆续上岸安居。

这群世代聚居在西江沿岸,以捕鱼为生的人,将注定成为梧州水上居民史最后的见证。

水上人家以船为家

清晨,阳光已经颇为灿烂,气温让人感觉闷热。麦永刚的大儿子赤脚站在船尾,低着头,用水桶舀起一桶江水,直接淋在头上。进入7月,天气渐渐热了,这时洗头便成了愉快的事。而麦永刚,这个四口之家的男主人,此时正端坐在旁边的小渔船上,娴熟地修补刚刚破损的渔网。眼神不时扫视平静的江面,一丝小波澜都能让他的眼神停留许久,嘴里喃喃自语:“不知道今天能捕到鱼吗?”当日,笔者来到梧州的西江江畔,试图采访停靠在江边的船家,了解那些尚未上岸安置的水上人家的生存状态。

“这就是我的家。”得到主人的允许,笔者踩着摇摇晃晃的翘板,登上了麦永刚的小船——一艘停靠在西江上的住家船。窄小的船舱,就是麦永刚的家,靠近船头的是两张木床,床架上挂着一只生锈的手电筒。衣服都用衣架晾着,围在船两旁,锅碗灶具放在靠近船尾的地方。除了一台旧电视机和一台小收音机,他的家几乎没有什么家当。

“我在水上生活了56年,从我记事时起,我们家就生活在水上,最远应该可以追溯到祖父那一辈。”56岁的麦永刚有着水上人家的典型特征:皮肤黝黑,手臂强壮,脚掌宽厚,岁月在他脸上雕刻出一道道皱纹。

“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以捕鱼为生,我们把船开至几里甚至十几里外的地方捕鱼,然后再把鱼拿到附近岸上的菜市场卖。”说起以捕鱼为生的生活,麦永刚的脸上闪过一丝难言的表情,“以前这条江鱼的品种很丰富,这几年鱼越来越少,再加上现在很多人电鱼、炸鱼,小鱼苗很难逃过这样的劫难,水上人家的生计也越来越艰难。”

择水而栖捕鱼为生

梧州水上人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现在居住在西江沿岸小船上的居民,很多都是那时水上人家的后代。

目前市区水上居民共有330户1600多人,他们大部分在陆地没有居所。卢阿妹是个典型的水上居民,在船上出生,在船上长大,如今已64岁了。笔者初见她时,一大群人正在岸上修船,她也来帮忙,粗布格子衣,配一条宽大的中裤,穿着凉拖鞋,和身壮力健的小伙子一起劳动,丝毫不逊色。问起卢阿妹一家在水上生活的历史,她歪着脑袋想了许久,像在回忆遥远的事情。

“我也记不清了,我只记得祖父母都生活在水上,我和我的儿女们都是在江边长大的。印象中,在我小时候,大人们或以捕鱼为生或以搬运过活。期间虽然陆续有居民上岸定居了,但是我们一家始终没有离开过这里。”夏天到了,到江上游泳的人多起来,有时候捕鱼没什么收获,她和丈夫也会开船到沿岸载客,赚取一点生活费。

水上人家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常常会在闲时开着小船到另一片水域上,与那里的船家聊天说笑。但是在外人眼中,水上居民的生活始终有些神秘,他们一方面水性极好,捕鱼技术令人啧啧称奇;而另一方面,由于他们长期倚岸而居,为生活奔波,鲜与岸上的人们接触,这就让人们萌生了探询他们生活状态的好奇。

“我们的生活并不神秘。”阿莲并非土生土长的水上人家。她20岁出头从“岸上”嫁到“水上”,如今在水上生活了34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随丈夫到船上生活了。也许这就叫缘分吧。”阿莲本是陆上生活的姑娘,初到水上生活,自然不习惯。

“刚开始那阵,船摇摇晃晃的,站也站不稳,晚上睡觉也睡不好。后来日子长了,丈夫出外捕鱼,我就在船上操持家务,带孩子,补渔网,日子也就这么一天天过下来了。”如今的阿莲,皮肤黝黑,瘦弱而精干,外表装束和其他的水上人家的妇女没有区别。“如今已在水上生活了三十几年,现在要上岸生活了,反而有点不习惯。”

居所上岸生活如何“上岸”

笔者在西江边的船家之间转悠,发觉留在船上的大都是妇女和小孩。偶尔也会发现几名年轻人,在船边帮父亲修理一下捕鱼的工具。阿莲刚刚从岸上下来,匆忙地找到麦永刚,一起商量上岸找房子的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阿莲和麦永刚都属于第二批要搬迁上岸的水上人家。

“听说准备安置我们去红岭,不知道那里的房子如何。”阿莲把刚刚得到的消息说出来。对于梧州市政府鼓励并有秩序地要求水上人家上岸定居的做法,阿莲说她是赞成的。毕竟上岸定居应该比水上生活安全。“有钱谁不想上岸生活呢,这几年不少水上居民都陆续上岸生活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也希望上岸,这样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就不用心惊胆战”但是,“上岸后开支必然会增多,用水也不如水上方便。煤气、电费,甚至交通、物业,这些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啊。”上岸后如何谋生的问题,令她很困惑。

据了解,不少水上居民也尝试过从事陆上的一些工作,由于除了捕鱼,他们几乎没有别的技能,男人们多半只能做些体力活。妇女则多数年龄偏大,也普遍没有什么文化,则只能去做些临时工,收入十分微薄。这点收入在需要供养孩子的情况下更是显得捉襟见肘,于是很多人在上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无奈地返回水上。

“近几年来河鱼虽然少了很多,但是靠我每天捕鱼的收入,还能勉强维持一家四口日常的开支。上岸后捕鱼肯定没有现在方便了,又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可做。”麦永刚道出上岸生活的无奈。

这已经成为水上人家上岸后首先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另外,由于长期居住在水上,与陆上的生活多少有点脱轨,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实现真正的“上岸”,这些问题就摆在眼前,也多少让他们感觉有些许彷徨。

据悉,梧州自古以来被称为“山城水都”,不少市民长期以来靠水而栖,而且千百年来一直沿袭不变。但由于洪灾等自然灾害的因素,所以靠水而栖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引导水上居民上岸居住,是为了水上人家的安全,也是为了确保横跨桂江、西江几座大桥及河东和河西防洪堤安全。

虽然这项工程浩大而繁琐,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安置水上居民搬迁的小区,目前已陆续建成并完善。在330多户水上居民中,有313户愿意接受补偿上岸安置。其中第一批已经签订收购补偿协议,上岸自行安排安置的有109户,部分水上居民已经喜迁新居。城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也正在挨家挨户地做水上居民的搬迁宣传和动员工作,认真细致做好已搬迁的水上居民的船只交接手续,第二批水上居民的安置工作正在进行当中。(黄静)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