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杆秤10万元 保定杆秤收藏迷不卖

时间:2014年03月10日信息来源:燕赵都市网 收藏此文 【字体:

原标题:一个杆秤10万元 保定杆秤收藏迷不卖(图)

在收藏界,书画、玉器、钱币等物品备受青睐,也是较易升值的藏品,引发很多“收藏迷”和投资人士的收藏热情。但在保定,有一位“收藏家”,甘做收藏界的“另类”,13年里,他走寻南方20余个县市,收藏30余套古杆秤和60多个古秤砣。他说,他做到了将“把玩”变成“清玩”,他想做“杆秤文化”的传播者,因为不忍心看着悠久的“杆秤文化”被遗忘。

 

一次偶然让老陈成为“杆秤迷”

老陈全名陈伟,46岁,保定人,1988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野外工作者,由于工作需要,他在南方的时间远比在北方多,这也是他能够成为古杆秤收藏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陈告诉记者,南方地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保留更全面,很多村落中的古祠堂保存得比较完整,他的第一杆古杆秤就是在安徽绩溪的一个古祠堂中发现的。

老陈喜欢古建筑,更喜欢在工作之余四处游玩。2001年,他被派往安徽绩溪工作,闲暇时,他喜欢在一些村落“串门”,一次偶然的机会,引发了他对古杆秤多年的探寻。

“2001年6月,我在绩溪一个村子的古祠堂里碰到一位老人,聊天中得知老人的爷爷是制作杆秤的,在上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就不做了。”老陈说,这次偶遇引起了他对古杆秤的兴趣。

老人告诉他,这个祠堂里挂有自家的一杆古杆秤,已多年不用,制作家具不实用,当拐杖又太重,就被“打入冷宫”,老陈觉得可惜,于是花几百元将这杆秤买下。“这是一杆嘉庆年间的杆秤,是柞榛木做的,虽然经历了200多年,依然可见其做工之精美。”说到自己收藏的第一杆古杆秤,老陈满脸兴奋。

得到这杆秤后,老陈很快找来了关于杆秤的相关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杆秤的文化和历史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杆古杆秤,让他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杆秤迷”,13年里,他寻访安徽绩溪、泾县、广德,浙江杭州、湖州、嘉兴,江西新余、上高等20余个县市,对古杆秤的探寻从未间断。

30余套古杆秤,承载历史和传统

老陈说,自己是一个喜欢猎奇的人。记者在他家看到,客厅和书房摆满了他从全国各地淘来的古家具、奇石、木雕,显得十分古朴,而书房门口两侧的杆秤非常显眼。

“我收藏的古杆秤大概有30多套,最早的是嘉庆年间的,最近的是1929年的,大多是从南方农村淘来的,秤杆最重的有6斤多,最大称重为270斤,最轻的只有几克,最大称重只有两斤。”老陈说,古杆秤也叫“曹平秤”,古时大多是“堂号”里的人使用。

老陈介绍说,南方杆秤的做工比北方的精致,大部分是一个秤钩两个提手,秤杆的两头包有铜皮,尾部有秤钉,这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秤杆。“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文物,什么是文物?不仅要有作为载体的物,还要有相应的文化内涵。”

“这些古杆秤的刻度一般有三行,古时16两为一斤,每斤有16个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是公平公正的象征。”

记者看到,这些杆秤的秤身标有铜星镶就的年份、堂号等字样,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秤杆周身有葫芦、玉板等八仙中的法器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古杆秤不仅仅是一种物品,它还是一个文化载体,代表了一种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公平正义的理念。”老陈意味深长地说。

拒绝10万元出价,将“把玩”做成“清玩”

为了能够收藏到更多的古杆秤,将“杆秤文化”传承下去,老陈常常到深山中的小山村,通过与村民拉家常找寻关于古杆秤的线索。

“每找到一杆古杆秤,我都会去看当地的县志,了解每杆秤的来源和历史,并做好记录。”记者在老陈书桌上看到,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写满了关于古杆秤的点点滴滴。

“刚开始收藏古杆秤的时候,我是抱着猎奇和充实生活的心态,现在它已经成为我生命里的一部分了,难以割舍。”老陈说,曾有人出10万元买他的一杆黄花梨木的杆秤,被他拒绝。“我不喜欢‘商业式’的收藏,把这些古杆秤卖给了不懂欣赏的人,就等于对‘杆秤文化’的毁灭。”

老陈说,他收藏的杆秤中,自己最喜欢的是一杆象牙的“戥秤”,秤杆长度只有15厘米,主要用来称金银首饰。“我曾用它称过我爱人的耳环,与耳环包装上标示的重量分毫不差,可见它的精度非同一般。”

据老陈介绍,杆秤的制作者需要同时具备数学、物理等知识,要求极为细致。“随着电子称的普及,现在几乎没人再制作杆秤了,城市里的许多孩子甚至没见过杆秤,更不知道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相对于“把玩”,老陈说他更喜欢“清玩”。“清玩不是玩钱赌博式的收藏,而是用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与真正的爱好者对话。”老陈说,他希望自己成为杆秤文化的传播者。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