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时间:2023年03月28日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三月贵州东风劲,和美乡村添新彩。
乌江边上,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桃红李白为奇山秀水“景上添花”,宜居宜游苗寨开门迎客,乡村旅游乐了游客富了农家。
武陵山下,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蔬菜大棚基地忙得热火朝天,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将一车车龙牙白菜发往粤港澳大湾区。
广袤的乡村大地,坝区里的连片油菜花绽放出一个个农旅一体的“金色田园”,坡地上的茶山果园吐露出一片片红白绿相间的“多彩世界”,更有新农人开足农机马力闹春耕,各方游客进村入寨赏春景。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的美好蓝图,正在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同心同力描绘中全面铺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春节前夕视察贵州时指出,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贵州牢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和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引擎,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农业增产增效:
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一斤鲜嫩的豌豆尖能卖多少钱?
龙里县湾滩河镇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给出的答案是100元以上。
取豌豆尖嫩梢3个节,去掉卷须,尖部保留1厘米嫩茎,形状似2个展开的大贝壳和1个闭合的小贝壳,就是当地群众称为“贝壳”的豌豆尖。
“摘法的不同,豌豆尖的价格差异可以从2元到180元每斤不等。‘捡贝壳’摘法,既保障了口感,又便于航空运输,每斤能卖到100元以上。”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在田间的精品种植和精心采摘,豌豆尖延长了增收产业链,成为热销“北上广深”的抢手货。
立足生态、土壤、气候孕育的特色资源禀赋,贵州围绕粮油生产和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扶持、固基础、延链条、拓空间、提效益,全省特色产业持续巩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带动脱贫群众增收明显。
在位于镇宁自治县的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块小小的生姜正在“变身升级”,从最初级的干姜片、姜黄粉,到姜汁饮料、老姜咖啡,再到生姜沐浴乳、洗发水、护发素等,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远销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外市场。覆盖带动当地农户4.2万余户,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
从随风摇曳的刺梨金果到享誉全国的贵州茶园;从红红火火的贵州辣椒到满口沁甜的猕猴桃……一大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链条完备的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变了过去依靠千家万户“弯腰种地”、耗时耗力的生产状况,推进了“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的复合种植、粮经兼收,以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循环转化利用,有力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贵州20万亩蔬菜、10万亩茶园、10万亩中药材种植县分别达34个、25个和19个,88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2万个农民合作社、2万个家庭农场深入参与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农民创收增收:
确保脱贫成果成效更实
“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全家又要回到过去的苦日子。”提起前年家里发生的难事,镇宁自治县简嘎乡磨上村村民韦卫明表示。
2021年6月,韦卫明的孩子突患疾病入院,韦卫明与妻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收入微薄,返贫的风险剧增。
当地帮扶干部得知情况后,及时把韦卫明儿子纳入低保,又给他找了保洁员的工作,全家人的生活终于得以稳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已经摘帽的脱贫户提供政策保障,扶上马再送一程很重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贵州鞍马未歇,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通过动态监测守住就业规模、协作联动稳住就业岗位、落细政策保住收入,多措并举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圈舍修建、购买牛等都有政策优惠,还给每头牛都购买了保险,保底收购,我们养牛基本是零风险。” 说起养牛,凤冈县琊川镇朝阳村脱贫户邱佑志直夸政策好,发展产业的信心足干劲大,每年稳定收入10余万元。
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样板区,关键在于兴产业带就业,帮助低收入群众实现持续增收,为此,贵州通过扶持培养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稳岗就业力度,并大力推广以工代赈。2022年,贵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2万元,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人口减少190万。
同时,贵州还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作用,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推广使用就业帮扶直通车,通过东西部协作新增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3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6.34万人。
农村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建设增颜提质
初春,走进修文县大木村,从村口远远望去,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艳,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白墙黛瓦的民居高低错落,墙面上绘满了对新时代的礼赞。
“城里来的游客都羡慕我们,住着舒服咧!”提起家乡,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村民张明自豪满满,这些年,他深刻感受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大木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发展起以“红色大木绿享田园”为主题的休闲避暑观光旅游业。同时,还发展猕猴桃、李子、杨梅等产业,实现“富在农家”增收入。
乡村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人居环境。
过去一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贵州乡村建设行动再谋新篇,全省新(改)建农户厕所 22万户,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超过60%,村民的幸福感持续攀升。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
在湄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已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5438名“寨管家”,构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层治理模式,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得到群众积极拥护的“红白理事会”,提倡“车不过十、礼不过百”,革除陈规陋习,厚植文明乡风。
户户皆美景,村村留乡愁。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增收的强大动力。
要知细叶谁裁出,且看东风铺锦绣。贵州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将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在感恩思进中矢志奋斗,推动和美乡村全面振兴,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生机活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记者 刘莹 吴传娟
(编辑:高峰)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