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实施六项行动建设绿色宜居乡村

时间:2022年05月08日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春风伴雨茶飘香,满园嫩绿一点黄。走进普安县茶源街道联盟村,一栋栋黑瓦灰墙的房屋错落有致,一幅幅富含茶文化的彩图跃然墙面,与连绵的茶山相映成趣、相互成景。乡亲们从刻着“贵州绿茶第一采永久首采地”的纪念石旁欢快走过。
 
“我家之前堆放杂物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宽敞明亮的厨房和卫生间,以前用的青砖旧瓦、土罐陶坛拿来砌在院墙和花坛上,新房子贴了瓷砖、粉刷了墙面,外墙也绘上了采茶图画,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舒适的房子。”村民潘方美细数家里发生的变化,喜不胜喜。
 
作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联盟村积极推进宜居农房建设,按照“一分三净五改”逐步推动,规范垃圾处理、集中污水治理、庭院室外美化绿化,实现村容村貌提升、群众安居乐业。
 
黔西南州现有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和32个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2022年以来,全州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政策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村庄风貌、基础设施配套、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方面积极展开六项行动,在全州39个示范试点推进绿色宜居乡村试点建设。
 
实施村容村貌塑造行动。合理引导试点农房建设,科学规范建筑风格,引导群众充分利用乡土材料营造丰富多样的乡土特色风貌。持续开展菜园、果园、花园建设,打造能够延续乡村文脉的特色景观。兴仁市大山镇老里旗村,采用保护和利用并存的规划方式,改造院落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形成了山、林、田、寨交融的特色田园村寨。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合理布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持续加强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庄主干道实现“白改黑”。根据村庄区域、文化习俗等特点,合理布局公共活动场地,体现“小而精、小而美”。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全面完成污水处理管网、固定垃圾池等建设,先后建成通组路28.25公里、串户路13.36公里,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村民幸福感。
 
实施公共服务提质行动。持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试点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儿童之家”“农村书屋”“卫生室”、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民间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服务场所。贞丰县长田村利用村文化室,集合民间艺人、乡贤、能工巧匠等,传承发展布依族“八音坐唱”,为村庄的持续建设注入地域文化特色。
 
实施人居环境治理行动。各试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率达100%。垃圾收集转运实现100%全覆盖,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池,配齐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转运车。水冲式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卫生厕所做到入户入院。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建设垃圾池5个,配置垃圾箱300余个、垃圾清运车3辆,配备环卫工人11名,积极发动村民共同维护村内环境。
 
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推进“四拆”“两清”建设,实现环境卫生“户户有人抓、家家有人管、上下齐动员、人人齐参战”。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让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回收及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册亨县坛坪村通过思想动员、奖补激励等办法,引导群众主动拆除卫生环境差的室外简易厕所、风貌差的遗弃危房、屋顶蓝皮瓦彩钢棚等,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让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实施村庄美誉度行动。积极申报争取旅游乡村、数字乡村、平安乡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提升美丽乡村形象和品牌,进一步提高村庄知名度和美誉度。兴义市洒金村打柴山依托当地乡村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农业、人文、生态、旅游等资源,通过增设微景观,运用老物件寓景于农的主题性创作,让乡村乡愁气息与现代都市生活融合,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 宋洁)
(编辑:孙翔)
文章热词:

上一篇:玉屏:百村万户不同景 最美庭院缀黔东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