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路上话变迁:使命在肩 初心如磐

时间:2021年06月27日信息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收藏此文 【字体: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使命在肩,初心如磐。
为迎接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从陕北转移到北平,晋察冀边区交通管理局从1947年到1949年短短两年间,组织军民整修、改建、修补了多条道路,如阜平通往陕北、阜平通往西柏坡,以及西柏坡通往北平的道路等,其中西柏坡通往北平的道路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赶考路”。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七十余年过去了,曾经的土石路已经被平整的沥青路取代,曾经的铁锹、凿子也被大型工程机械所取代,修路的人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些红色道路上承载的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红色传承与初心却从未改变,反而因为岁月积淀而历久弥新。
路变了,“路”也没变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公路史》上记载,1947年初,晋察冀边区政府指示,要求将西柏坡至陕北道路河北段由驮运路修整为大车道,由边区政府交通局组织施工。同年冬和次年春,冀晋行署再次发动群众整修了阜平至长城岭及阜平至西柏坡一线的道路,修建标准要求能够通行汽车。
“那会儿的施工条件真的很艰苦,百余里的施工线路,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陡峭崎岖的山路,施工全靠两只脚走路。几天活儿干下来,脚底板有多大,磨出的血泡就有多大。”当年参加红色路修建的95岁老人王德仁回忆起那段日子。
“1948年初,边区接到上级紧急指示,要求抢修阜平到西柏坡的道路。春节刚过,我们工程队就顶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开赴工地。”王德仁回忆,有些地段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凿石埋炸药,作业异常危险,但大家都抢着上争着干,没有一个人因为危险而畏缩不前。最终,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全段根据要求按期建成。聊起七十余年前的往事,王老记忆深刻、声音洪亮。
时光荏苒,当年的土路已被如今一条条宽阔的高速公路所替代。以西阜高速(太行山高速西阜段)为例,高速路于2011年4月开工,2018年底建成通车,全长58.7公里,是一条集红色、绿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旅游通道,也是河北省构建“大西柏坡”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史进平是土生土长的西柏坡人,她回忆说,上高中那会,要挤山间的公共汽车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平山县城。高速修通了,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石家庄。
史进平表示,道路修建带动了红色旅游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西柏坡,走进革命老区,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党。同时,道路周边的老百姓也慢慢富起来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道路的畅通。”
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70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综合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84.7万公里,是1949年的60倍;高速公路总里程14.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截至2020年,两项数据分别上升为519.8万公里和16.1万公里。
“发展太快了,变化太大了。”谈到几十年时间国家发展、道路变迁,王德仁感叹,“这辈子,值!”
路通了,老百姓的日子自然就过得红火起来。家住西阜高速出口张家庄村开饭馆的尚大姐有着深刻地体会,“每年一到五一假期,来漫山花溪谷、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玩的车都能排成一条长队,有时候能堵到高速口。别看只有‘五一’到‘十一’五个来月的时间,可开这么一个小馆子比一年土里刨食收益要强不少呢。”
北营村是通往五岳寨必经之路,村里农家乐的李老板以前只是靠厨艺开个小饭馆,高速路修通了,他果断投入资金,盖起了三层小楼,搞起了农家乐。
“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我还怕啥啊。”提起当年的决定,老李笑得合不拢嘴。
据老李讲,每年从五一开始,一到周末房间基本能订满;寒暑假时,房价上浮百分之四五十,仍旧是爆满。“路通的好啊,要不大伙儿怎么脱贫奔小康。”
路变了,变得好走了,但“路”也没有变,还是那条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幸福路”。
人变了,“人”也没变
曾担任原河北省公路工程大队(中建路桥集团前身)大队长的王德仁,出生于1926年。1947年,他以河北省青县第五区区长的身份调入晋察冀边区交通管理局工作,曾参与了阜平通往陕北、阜平通往西柏坡道路的整修。1949年春,老人还参加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向北平搬迁的备用道路(平大公路)的抢修。
作为国家道路交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王德仁对“变化”这个字眼有着很深的感慨。王德仁说,他们那会儿修路基本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根本不敢想象修路能像现在这样。有些新设备可能都叫不出名字来,更别说原理了。现在修路的小娃娃们都是大学毕业,好多都是博士、硕士。
“比不了,但这样就对了。”王德仁笑着说。
“90后”的张冠涛就是王德仁口中的小娃娃,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中建路桥集团的一名测量员。出生在路桥家庭的他坦言,小时候对于常年在外奔波的父亲,心里是有埋怨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冠涛对于传承和责任两个词的分量和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常年在外风吹日晒雨淋,确实很苦,但这样能够体现我的真正价值,用一个人的苦换千万人的甜,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也希望成为父亲那样的人。”爱笑的张冠涛一脸严肃地说。
“都说修路人不走好路,修好了就不走了。但我们让更多的人有平坦的大路走,这是值得的。”张冠涛的父亲张安民用一句话总结了他几十年的工作。作为在一线奋战多年的“老路桥人”,他的心里有个暂时无法实现的小愿望。“等我退休了,我要把我几十年参与修建过的路都走一遍。这些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沿途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我为我自己感到自豪,我更为党和国家感到自豪。”
人变了,但“人”其实也没有变。王德仁、张安民、张冠涛……一代代路桥人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他们为什么有如此的坚持,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是有着像坚强后盾一样的集体在引领、支持着他们。
就像中建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吉诚在集团党史学习教育时所说的:“中建路桥集团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从党的奋斗史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中,集团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党的精神血脉,以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浪潮中。”
几十年来路桥人秉持初心的做法,不正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发展、谋幸福的真实映照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没有变。”
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时史进平这样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靠实际行动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因而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拥护。
“中国共产党人有初心,且从未改变。她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