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发挥外语特长,志愿守“沪”有责——上海外国语大学志愿服务总队启用涉外防疫志愿服务机制

时间:2020年03月17日信息来源:上海志愿者 收藏此文 【字体:

自2月下旬新冠肺炎输入病例不断增加起,根据上海严防输入相关要求,上海外国语大学志愿服务总队主动发挥“多语种+”学科优势,借鉴两届进博会派出志愿者人数最多服务国际一流城市的经验,启动涉外防疫志愿服务机制,迄今已建立包括1137名师生、涵盖27个语种的储备库,316人已参加上岗服务值班,全力支持城市防境外输入工作。

一、  对标国际一流,体现一流城市语言服务能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动思考防疫中的城市需要和大学作为,精准对接上级要求,在国外新冠疫情有所增长之初,就主动思考如何为城市筑牢“国际防守线”提供支持。

1月下旬,上外与12345城市热线、市外办、团市委对接设立了七个语种在内的城市抗疫外语热线,16席岗位引来298名上外学生主动报名,最终形成42人服务团队;2月在商务委、团市委和市外办协调下,对标市领导要求,设立了日韩外企复产复工服务专线,24名学生全天值班;3月,学校与市外办充分对接,设立对接全市需求、重点对接机场、口岸,面向各区/街道/社区的涉外防疫志愿服务机制,全力开足马力,调动在全国各地的上外师生,通过文稿翻译、在线译介、口头咨询等在线服务,满足上海涉外防疫语言需求。

机制建设得益于上外及时总结进博会服务经验,提倡四大理念:一是高度重视,形成机构。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指挥、部署任务、修改招募文件,学校设立统一指挥机构和协调中心,集中力量对接市府需求调配人力资源,积极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由学校党委与院系党委共同推动,一批青年党员积极报名;二是主动而为,做到“服务等需求”。如同治疗新冠需“病床等人”一样,上外认为上海作为一流城市必须配备一支常态外语服务力量,发挥组织优势,提前布局力量配备千名以上储备志愿者,不但很快为全市填补了日、韩、意、波(伊朗)等语言紧缺岗位,在市府扩大重点国家范围后,第一时间供给英、法、德、西等语种人才,无缝衔接需求;三是分级分类,做到高效精准。面对市级统筹、区级对接和街镇落实的不同层面需求,上外与市外办共同开发涉外志愿者分级管理使用制度,派出高水平师生担任市级层面翻译支持,以精准文字定稿多语版防疫“上海文本”,也为全市发布涉外信息提供“子弹”,区级和隔离点层面重点派人做好沟通协调和宣传产品制作,除满足文本“区级个性化改造”外,通过录制语音等提高工作效率,重点服务长宁、浦东等国际交通重点地区,在社区层面运用在线方式配合社工做好译介和外籍人士日常服务、心理咨询和求医问药沟通服务,形成网格式覆盖;四是实践结合教学,在网课上课期间,发动师生共同研究涉外志愿服务和新冠防治中的语言翻译问题和跨文化理解,努力做到针对有序。

二、  实践先进经验,整合师生力量形成全周期配套

上外充分注重收集我国,特别是上海前期在抗击新冠中积累的良好经验,在服务涉外人士中及时译介重要资讯,发挥师生合作力量,以疫情防治为舞台,以语言表达心意。

师生合作,日语、波斯语等专业尽快形成了“防疫汉外翻译词汇表”,基础对话语料库,为促进外籍人士尽快了解我国政策、正确理解防范措施,形成自我保护发挥积极作用;有的语言专业整合同行业专业力量,参与翻译有关防止手册的外文版,波斯语专业师生还成为“中伊合作小组”骨干,协助上海医疗队伍在援助伊朗过程中积极配合工作,也为伊朗人民及时介绍中国防治经验;不少专业导师积极发挥学术优势,搜集和供给对象国防治信息,及时公布有关国家信息,为志愿者与该国人士开展跨文化交流提供素材,让外籍来沪者能够通过“家乡话”“母语”理解中外两国间抗击新冠的不同要求;还有的老师主动通过撰文、参加国际论坛等形式积极向外传播我国良好经验。这些都为让志愿者能够从作为翻译媒介转向提供必要的沟通服务供了丰富素材。

三、  注重实践育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在开展志愿服务机制的同时,上外还注重发挥学生积极性、原创性,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引导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党爱国意识。

疫情开始以后,不少上外学子积极与境外华人联系,有的还与武汉当地取得沟通,主动翻译“抢进”物资的外文说明,为尽快帮助湖北当地输运物资通宵工作提供支持;疫情发生期间,不少上外学生通过参加民兵、社区志愿者、公共卫生助理等岗位参与一线防疫宣传、消毒和社区服务等工作;此外,在海外的留学生还通过录制视频等向当地民众介绍中国防治过程,帮助各国人民化解对华误解,有的获得几十万当地民众的观看和传播。

学校积极发挥志愿服务机制和宣传报道机制,自疫情发生以来,每日定期搜集和报道学生们在服务国家、社会防疫过程中的好人好事,促进了校内“人人争当志愿者”良好氛围的形成。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