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志愿服务 防御心理“疫情”

时间:2020年02月16日信息来源:青岛文明网 收藏此文 【字体:

“医生,我最近老是睡不好觉,总怀疑自己是不是染上了这病。”这几天,心理咨询师吴痕总是会接到这样的咨询电话。疫情发生后,心理问题也容易“起疫”,比疫情更可怕的是恐慌和焦虑情绪的泛滥。在厦门,有一支新成立的志愿服务队伍,专门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服务。(2月6日 中国文明网)

 减少外出、“宅”在家中,是防控疫情的需要。但长时间待在室内,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出现频繁刷手机、作息紊乱等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不适。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好生活方式,适应现在的情况,就很难缓解不适。用专家的话说,心理也容易“起疫”。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发动志愿服务队伍专门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十分必要。

  专业志愿服务更贴近防控需要。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各地文明办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继发出倡议,广大志愿者纷纷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在不同岗位上,成为最美的“逆行者”。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志愿服务的重点也要有所变化。专家认为,疫情发生后先是治疗和控制,进入稳定期后,市民的心理问题会更加突出,这时候,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忙“排忧”。

  志愿服务+专家咨询更为有效。针对减少外出、“宅”在家中,也有的居民不能完全理解,进而导致防控信心不足。这个时候,需要权威专家出来答疑解惑。在这方面,钟南山院士每次出镜回答的问题,都会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志愿服务应该与专家咨询话题紧密结合,进一步传播扩大宣传影响力。如果只是医护人员在奋斗,这场战是打不赢的。“必须依靠‘闷’的政策,来‘闷’住病毒。”其实,“闷”的道理在于隔离,在于增强免疫力。如果全社会都动员起来,“闷”住病毒,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离战胜疫情的节点就更近一步。

  还要让“宅”生活有文化味。针对减少外出、“宅”在家中,最受挫的是精神生活。这个时候,需要借助网络丰富一下文化生活。广大文艺志愿者要发挥优势,围绕防控疫情创作新的文艺作品,传播防控常识,歌颂防控中的动人故事,同时,全方位打造网上文化场所。鼠标轻点,在网上展厅领略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精美展品;拿出手机,远程使用图书馆的线上资源;坐在电脑前,看一场歌剧的高清实况录像;打开电视,点播一部经典曲艺节目。即使“宅”在家中,精神文化需求仍能得到充分满足。

  疫情面前,要通过更专业的志愿服务展现志愿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献计出力,当好文明健康的守护者。

(编辑:王霞)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