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学子文化实践收获满满

时间:2019年10月03日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此文 【字体:

核心提示:7月15日,“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闭幕。闭幕式上,通过播放视频纪录短片、分组汇报、表演等,港澳大学生回顾和分享了为期5周的实习生活和点滴感受。

  本报记者 薛帅

  “亲身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真切感受到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蓬勃生机。”“我今后的事业规划要与特区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希望助力内地与港澳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从认识、了解到真正爱上,回去后我们将更好地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场生动、精彩且意义深远的实践

  7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港澳台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青年工作部、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教育与青年工作部、香港青年联会和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19年“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闭幕。闭幕式上,通过播放视频纪录短片、分组汇报、表演等,港澳大学生回顾和分享了为期5周的实习生活和点滴感受。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倡议举办的内地与港澳青少年交流重点品牌项目,该项目自2005年推出以来已成功举办14届,得到港澳主办方的充分肯定和港澳大学生的广泛欢迎。

  今年共选拔131名港澳在校大学生来到内地,港澳学子走进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美术馆、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等21家北京机构,以及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等13家上海机构进行工作实习,并参与专题讲座、非遗项目体验、观看戏曲演出和参访名胜古迹、观摩国际性展会等交流活动。

  “进宫”“入府”,梦想照进现实

  “在香港,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非遗和传统手工艺,画脸谱、拓印等都是之前没体验过的,更别说进博物馆进行考察。”来自香港的大学生林裕衡坦言,第一次来北京实习就有幸入了“王府”。研修历史的林裕衡此次收获满满,更感受到肩上责任之大。“我深知教导学生认知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将培养他们从欣赏的态度入手,鼓励他们接触和了解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肩负起传承的责任。”林裕衡说。

  这批港澳大学生不乏文学底蕴深厚的学子,吴美仪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北京,无论阴晴,故宫都有独特的风姿:若烈日当空,便‘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若逢细雨,便是韩愈诗里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吴美仪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形容令她心仪已久的故宫博物院。

  参加实践活动的王雯洁除了感叹故宫的壮美,更欣喜于她的新岗位——故宫出版社编校。“工作地点所在的小小四合院,彼时天气正好,一方苍穹湛蓝如洗,和暖阳光照着红墙金瓦,又穿过院中小树绿叶,捎带几分暖意,犹如幻梦般美好,几乎有些失真。”对于这份新工作,负责校对书册《京华旧影》的英文翻译王雯洁说。

  “拜师”“学艺”,满满获得感

  “如果把每一部儿童剧比喻为一本真实的故事书,那么剧本创作、幕后工作和演出的各细节都是促使故事书成为动态的重要素材。除了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幕后的追光师和音响师等也都要配合好,不能出一丝差错。”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黎嘉悦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实习中,收获了对舞台艺术的新认知,“在完成剧院日常的工作以外,我们还有幸观看了儿童剧《十二个月》《小美人鱼》和《火光中的繁星》的彩排。在观看排练活动后,我们感受到能把一部动人心弦的戏剧呈现给观众是多么不易。”

  今年夏天,参加实践活动的杨紫东有了一个新“身份”——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场务。“曾经,北京地铁对我而言,只是通向四面八方的交通工具。现在,北京地铁成为一条‘长巷’,承载着我上下班的记忆。”杨紫东说,“天桥提供给我们宝贵的机会,让我们深入后台。剧场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舞台,一场精彩的演出,需要演员反复练习、彩排,展现最佳状态;技术部门反复调适设备,确保最佳舞台效果;乐池里演奏的乐队配合表演,奏响最美妙的乐章……”

  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实习的朱琳通过这次实践,也掌握了许多新“手艺”。“我们跟着各自的老师进入不同的工坊工作,了解各工坊的课程项目,有茶道、陶艺、瓷器、印染、刺绣等。第一天,我就体验制作了具有端午节特色的香囊。之后,在协助老师上课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当了一回小老师,给北京的小学生上了一节关于香囊的传统文化课程。”朱琳说,5周时间,自己不仅“拜”到了很多手艺精湛的工坊师傅,还结交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好伙伴。“以后我会争取更多到内地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脉,在自我不断成长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枝散叶。”朱琳表示。

 
 
(编辑:王霞)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