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三军尽楚歌”

时间:2019年09月30日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此文 【字体:

观楚剧《楚剧大师沈云陔》

  沈虹光

  楚剧原叫花鼓戏,源自黄孝地区,也叫黄孝花鼓。新洲古为邾城,原属黄冈县,《黄州府志》《黄冈县志》都有记载,所以新洲也是黄孝花鼓的发祥地,田头地边生生不已。官府却跟老百姓作对,说花鼓是“淫戏”。只有偷偷唱,夜半开锣,也叫“夜花鼓”。如此艰难,16岁的沈云陔(1905—1978)跟随戏班进了城,进城后还是受屈辱。共产党员李之龙的出现,把沈云陔等一班楚剧艺人接到汉口“新市场”,让楚剧人挺直了腰杆。

  《楚剧大师沈云陔》在这个背景下拉开了全剧的帷幕。全剧沿着沈云陔的人生脉络编织经纬,分为四段内容:楚剧进城、楚剧入川、楚剧改革、楚剧发展,铺开来几乎就是一部楚剧史,凸显了沈云陔及楚剧人的悲欢沉浮。

  扮演沈云陔的是生行演员童文春。他塑造的沈云陔怎么样呢?此前看过他的《悬鱼太守》,他年轻,健壮敦实,气势如虹,演个廉洁奉公嫉恶如仇的官员刚刚好,生猛一点也无关大碍。而他饰演沈云陔的难度就大了,看过老照片,沈云陔流露着历尽风霜的清癯和沉稳,波澜不惊,履险如夷,即使是凤冠霞帔的浓艳妆容,那眉宇间带着一种骨子里发出的朴素和端庄。

  演员不是角色,形貌与神韵有距离是自然的。缩短这个距离,幻化为角色,以角色去打动观众,正是演员要做的工作。可是童文春的工作太多了,是演员也是团长,小剧团没有富余的帮手,台上台下团团转是现实。还要筹措制作需要的经费,这又是一本难念的经。如此巨细无遗地忙碌还能沉下心来演戏?戏是“磨”出来的,他有时间“磨”吗?人们这种担心也变成了悬疑,成了这出戏的看点,就想看看童文春。

  真的没有想到,他的第一次出场就让我意外。那是年轻的沈云陔登台演出《平贵别窑》,我不敢相信这素颜青衣“王宝钏”就是童文春。他还能唱青衣?是本嗓,却是旦角声音;是旦角妆容,做派却不“娘”。看到那段激情的跪步时,我想是不是另外找了个女演员做替身?

  写演员的戏,难免会有“戏中戏”。童文春表演的又一个亮点便发生在入川后的一段“戏中戏”中。戏园被日机炸毁了,由武汉撤出的演职员和家属百余人面临饥寒之困,沈云陔身患重病缠绵病榻,他一面献出全部金银饰物做抵押贷款重修戏园,一面抱病登台唱戏维持众人生计。抗战八年,辗转川蜀,倍尝艰辛,文艺界人士知悉无不为之感动,郭沫若特别题写七绝:“一夕三军尽楚歌,霸王垓下叹奈何。从兹艺事浑无敌,铜琶铁板胜干戈。”以此表彰沈云陔与楚剧队艰苦卓绝的爱国主义精神。“岳母刺字”便是这个背景下的“戏中戏”。也许是与本人的气质更接近,童文春的岳母戏酣畅淋漓。

  第三段戏的亮点是编剧点燃的,编剧把易佑庄这个人物写进了剧中。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音乐家,上世纪50年代初作为新文艺工作者被派进入楚剧团。然而,刚刚走出旧时代的楚剧艺人不接受他,视他为“洋绊”,排斥他。他也与楚剧格格不入,正想与也是“洋绊”的妻子离去。当时是沈云陔苦苦挽留了他,当他编出新曲时,沈云陔向他作揖,要“给他烧高香”。易佑庄从此将沈云陔视为知己。直到晚年,每当人们赞扬他为楚剧音乐的改革家、创造者时,他一定要说起沈云陔,因为没有沈云陔就没有成为楚剧音乐家的他。编剧罗慕磊抓住这位真实的人物、这件真实的往事,写了一段有意思、有意义的戏。

  在一台戏中,想要完整写出一个人的一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沈云陔经历丰富,故事多多,两个小时的戏怎么装得进去?目前剧中的四个段落也远不是沈云陔的全部人生。目前每一个段落都有亮点,却是点到为止,未能充分展开,未能更生动鲜活地描写人物,未能发展出更加动人的好戏。其实,每一个段落都有很好的基础,可以各自展开写成一出大戏。何不写成连台本,或者系列剧,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一部一故事,如同民间故事集一般,脍炙人口,传之久远。

  当然,看事容易做事难,身为同行,深知做戏之难。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长期坚持文化“三下乡”服务群众,还连续出新作,比如廉政戏《悬鱼太守》,根据莎士比亚《理查三世》改编的《驭马记》,现在又有了《楚剧大师沈云陔》,有多少基层剧团能够做到?已属不易。

 

(编辑:王霞)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