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战士 育苗园丁——记云南边防某团三连“南疆红领巾辅导站”

时间:2018年02月25日信息来源:中国双拥网 收藏此文 【字体:

南疆战士 育苗园丁——记云南边防某团三连“南疆红领巾辅导站”

  苍茫的群山捧出一轮喷薄的旭日,给狮子山洒下一抹金色的新晖。前不久,云南省富宁县田蓬镇60多名中学生登顶狮子山,与驻云南某边防团三连“南疆红领巾辅导站”官兵开展“青春成人礼、边疆爱国行”活动。飞扬的星星火炬队旗下,学生们高兴地围在官兵身边,听官兵讲这里曾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动人故事。

  这里的官兵既守卫着祖国边疆,又守卫着孩子们心灵

  如果有人问“边防战士的职责是什么”?回答自然是“保卫祖国边疆”。而“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的官兵,除保卫祖国边疆,还守卫着这里少年儿童的心灵。

  33年前,三连驻狮子山阵地的官兵冒着炮火硝烟,坚持给万里之外的黑龙江虎林小学的同学写信,引导少年儿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这一做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至此,校外辅导的接力棒由官兵传承下来。33年,“南疆红领巾辅导站”通过开展书信交流、网上沟通、校外辅导、捐资助学、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先后与浙江南湖小学、云南西盟“周恩来班”等20多个省市110所学校建立了校外辅导关系。

  官兵们在守卫边疆的同时,把无私的爱献给了孩子们。战士马攀至今记得富宁蔑洒小学学生李元阳送黄瓜的故事。那时李元阳还是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上课调皮捣乱、下课乱丢同学书包。马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常到学校去看望他,给他带去学习用品和书籍,还带他到连队体会战士令行禁止的作风。渐渐地,李元阳变了,学习成绩也逐渐赶上了其他同学。期末考试后,李元阳从自家菜园特意摘了两大袋黄瓜送到连队表示感谢。

  像李元阳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学生们写给官兵的信函,寄来的红领巾、蛋壳画等小礼物,摆满了连队荣誉室。

  启动“关爱工程”,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受益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这首名叫《留守儿童之歌》的歌曲,唱出了众多边疆留守儿童的心声,也让人们对他们的现状倍感心酸。近年来,边疆地区到内地经济发达省份打工的青壮年逐年增多,由此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他们或多或少存在性格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不能让孩子留下遗憾。”辅导站官兵作出庄严承诺。他们当起“代理家长”,利用巡逻执勤的时机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在农忙时节为留守儿童家庭抢收抢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体验严格正规的军营生活,增强战胜孤独、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他们还自筹资金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用专项基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力所能及地解决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困难。近5年来,辅导站累计为贫困学生捐款3万余元。

  “一对一”辅导帮带方式,难以惠及更多孩子。为让关爱由“点”变成“面”,文山军分区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整合军地资源,启动“关爱工程”,以此拓宽“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的服务范围和能力,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受益。

  2015年6月,他们先期投入经费10万余元,在田蓬地区新设“南疆红领巾辅导站”辅导点27个,实现了对所有中小学校的覆盖;同时,为每个辅导点配发了电脑,搭建“亲情小屋”,专用于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联系。按照就近开展工作的原则,他们还依托多个边防连队向驻地学校派出校外辅导员,每个班级至少1名,主要任务是开展国防教育,普及边防政策法规,协助学校和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等。

  献出关爱,收获感动。在“关爱工程”启动仪式上,田蓬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小朋友隆梅,有幸第一个通过互联网,从辅导点配发的电脑上看见了自己两年没见过面的父亲。沉默片刻后,小隆梅一声“爸爸,我好想你”,让父女俩瞬间哭成泪人。聊天结束后,隆梅的父亲给辅导站打来电话:“谢谢你们,亲人解放军,我们全村外出打工的人都感谢你们!”

  一粒粒爱的“种子”,让“南疆红领巾辅导站”旗帜更鲜艳

  “我们把爱献给祖国的明天,我们是光荣的校外辅导员……”这首名叫《红领巾映红狮子山》的歌曲,是“南疆红领巾辅导站”佤族战士陈向宾创作的。

  2008年底,担任校外辅导员的老兵陈波退伍那天,与田蓬镇小学师生依依惜别的画面印在了陈向宾心底,接过老班长的接力棒后,陈向宾萌生了创作“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站歌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支持,他们请有音乐特长的文艺骨干下基层帮带,不仅完善了歌曲创作,还请地方电视台拍摄了MV。之后,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红领巾映红狮子山》飞向万水千山。

  辅导站第12任名誉站长、现任团政委孙永鹏告诉笔者,“南疆红领巾辅导站”一茬茬官兵面对生死不畏惧,面对艰苦不怕苦,在几十年戍边使命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战斗意志、报国志向和奉献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狮子山附近砂仁寨的苗族学生罗应明家境困难,想辍学务农,官兵们及时捐款资助他和另外13名贫困生。2008年,罗应明考上昆明一所大学,成为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2012年毕业前夕,他给连队官兵来信说:“我打算毕业后回乡创业,回报官兵的恩情……”如今,他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和官兵们一道,传承着“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精神。

  2009年夏天,三连官兵看到一条新闻《北川有对小姐妹,夏天想穿新裙子》,讲的是北川有对小姐妹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和奶奶,夏天来了,她们渴望穿上新裙子,却不忍心向母亲开口。官兵们给姐妹俩汇去了1060元捐款,并多次打电话鼓励她们战胜困难。穿上新裙子的姐妹俩脸上又绽放出笑容,她们回信说:“今后一定笑对生活的挑战。”

  在“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精神的熏陶下,一茬茬“红领巾”成长起来,成为该辅导站的一粒粒“种子”。连队原副指导员唐伟就是在辅导站感染下成长起来的“红领巾”。1993年,唐伟还是富宁县第一小学的学生。一天,他跟着父亲一起来到狮子山哨所,聆听官兵讲故事,参军报国的理想种子在心田萌芽。后来,他穿上军装,恰巧分配到三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辅导员。

  现在,在“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精神的辐射下,官兵们正努力把边境一线战场遗址和营院环境建设成集文化熏陶、思想教育、科技学习、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今日“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的旗帜更鲜艳!

   (云南省双拥办供稿,作者:胡献浩)

(编辑:刘娜)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