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堪比张良和诸葛亮的军师

时间:2015年02月28日信息来源:腾讯儒学 收藏此文 【字体:

人们都知道,历史上,子房张良、诸葛孔明都是了不起的伟大军师。尤其是经司马迁《史记》有关传记的颂扬、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此二位就更加地家喻户晓、非常地让人称道了。对比这两位先贤,元末明初的刘基,即刘伯温,看似不如他们那样显山露水,实际却毫不逊色于他们。只是,在刘基所处的那个特殊时期,后来者没有史学家或名小说家写出一部对他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作品,因而刘基没有像上述二位那样被广为渲染和传颂。然而,事实上,刘基与子房、诸葛他们相比较,实为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可不是吗?

为说明这一点,我不妙先引用三句说法,来佐证一下:

后人赞赏刘基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民间传诵道:“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

由此可见,刘基其人,确实非比寻常。然而更要紧的是,实事求是地讲,对比起子房、诸葛两位大军事家,这后来的刘基,尚为今天一座亟待大力开发的历史富矿呢。

为进一步认识刘基其人,我不妨在此简要地说说他,以就教于同行!

刘基是鹤立鸡群、惩恶扬善的元末悍将

刘基(1311_1375年),字伯温,谥号文成,系渐江温州文成县南田(旧属青田县)人氏。故时人称他刘青田。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23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便一举考中进士。他虽最年轻,且才华出众,可在家闲居三年后,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比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忠诚,大干一番事业。虽然,县丞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却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初出茅庐就鹤立鸡群,做出了政绩,次次出奇制胜,断案如神,成为当时惩恶扬善、遐迩闻名的元末悍将。

然而,昏庸腐败的朝廷、贪赃的官府衙门,普遍受贿成风。而年少气盛、清正廉洁的刘基,自然受到同僚们的嫉恨和排挤。尤其是被他得罪的那些高高在上的蒙古族官员,更是对他恨之入骨,群起攻击,造谣毁谤。虽如此,刚正不阿的他,仍不肯随波逐流。看到在这种环境中很难作为,刘基只好毅然投劾辞职,回归青田老家,闭门读书。

刘基第一次入仕,便名声大振。他辞官回家不到3年,江浙行省就以儒学副提举起用他,授行省考试官。但这次当官与前次一样,并未长久。到任后不久,他每见不平事就激愤直言,上书揭发了监察御史失职的事。上司斥责他多管闲事,所言不实。他受不了腐朽没落势力的排斥、诬陷和打击,看到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一气之下,又愤然辞职而去,在心灰意懒中移居杭州,寄情山水;在西子湖畔、武林山麓饮酒赋诗,遣兴自娱。

刘基是满腹经纶、才气横溢的时代名士

出生于诗书世家的刘基,从小聪慧过人,博学强记,熟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又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智出众,年轻时就在家乡非常出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不仅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而且注重社会实践,还擅长比较分折,胆识过人,从而凝结出他那独具哲学智慧的生生不息的天道观,知必有见于行的知行观,教为政本、重德致用的教育观,试之事而后识贤的用人观,等等。

刘基从23岁中进士,到几次遭受排挤迫害,一直到65岁在家乡忧郁去世,这40多年间,满腹经纶、才气横溢的他,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和具有深邃内涵的政治、军事著作。比如,原想进士及第后能建功立业、济世报国,但入仕后,却几经沉浮,终不得志。追昔抚今、感慨万千的他,归隐青田老家后发愤著述,写下了一部重要的传世之作__《郁离子》。这《郁离子》,共18章、195条,读来脍炙人口、发人深思。这寓言体的散文故事集,篇篇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给人以警醒与启迪。这部著作,集中反映了刘基的政治观点和人生哲理,主张任用贤才兴政、讲求诚信和谐社会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内容。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匡治天下的良药,整顿纲纪、德刑兼济,重用贤才是治国的关键;诚信是做人和处事的根本。他主张,对人才应善于培养、用其所长,“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责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

除《郁离子》外,隐剧山林的刘基,因有红袖添香,还著有《覆瓿集》一卷、《写情集》二卷、《春秋明经》二卷。《犁眉公集》二卷、《诚意伯文集》20卷。望着著作等身的刘基,连同在应天府的诗友宋濂也对之佩服不已。

通过著书立说,还有为朱元璋制定出奇制胜的谋略,刘基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益的见解和主张。如,“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以道事君”的看法和主张,“以智制胜”的奇策,“以德服众”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等等。

就这样,刘基因此成为那个时代智慧超群的杰出人物,有“智圣”美誉。刘基逝世后,人们根据他参与指挥过的军事战役和办理过的重大事项加以演义,逐步把他神化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天师”。而实际上,刘基的“神机妙算”,并非天授,而是来自于他对客观事物的周密观察和思考,来自于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和体悟。究其刘基一生的丰功伟绩,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哲学家。

刘基是功冠明代、名传千古的开国文臣

1360年,即50岁的刘基在家埋头著述时,因元末浙东局势的突变,彻底改变了他隐居乡间的生活,使他终于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发挥才智,成为功冠一代、名传千古的明代开国文臣。

朱元璋的出现,正是这一契机的开始。

当时,率领红巾军鏖战并占据处州的朱元璋,听闻浙东名士刘基为不凡之人的事后,便几次三番委派江南名士或刘的好友,携带亲笔信和重金,来青田上门拜聘刘基出山相助。看到元朝暴政,民心尽失,百姓怨声载道,已无可救药,又体会到朱元璋有“三顾茅庐”之诚意,是群雄中唯一有成就未来伟业大势的帝王之资,刘基便被说服,最终决定应聘出山,辅佐明主建立大业。

刘基一到金陵,朱元璋赶紧上前迎见,接着以谦恭态度向其请教灭元兴邦、统一宇内策略。于是,刘基当即呈上早已构思拟就的“隆中对策”,即时务十八策,详细分析形势,列叙各项谋略方策,并提出“先灭陈后灭张”的攻取战略。朱元璋听毕,大喜过望,直恨相见太晚,立即命令有司建造礼贤馆,以上宾之礼奉待刘基,并将他安排在身边,参与机密要事的谋议。朱元璋的如此知遇之恩,使刘基深为感动。他庆幸遇到明主,也大大触发了他为国为民效力的夙愿。于是他殚精竭虑,屡出奇谋,开始了帮助朱元璋东征西讨,平陈剿张,逐鹿中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征程。

在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黑暗统治、创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刘基一连办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协助朱元璋,运筹帷幄,打破了军事上张士诚陈友谅的夹击、政治上受制于人的局面。经过朱元璋采纳刘基计策,巧出奇兵,首战龙江,再战鄱阳,打垮了陈友谅,接着挥师东下,平定张士诚。由此东南安定,继而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为大明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全胜的基础。

第二件,协助朱元璋,亲力亲为,营建新都、制定律历、复兴科举、整肃纪纲,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此,“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便成后人对刘基历史地位的形象概括。当时民间就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感恩刘基开国之功,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三年,即封刘基为“诚意伯”。在刘基去世139年后,明正德皇帝又封其为“太师”,谥号文成。刘基作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是很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借鉴的。

纵观刘基一生,可谓是奇才大儒,很不简单,可敬可叹。他虽大半生怀才不遇,但留下著作多多,让世人获益匪浅;他50岁后才受邀出山,时间短暂,可高瞻远瞩,一谋便定明朝江山,抱负得到施展;他虽年迈企望退隐,然功高震主,奇谋迭出,朱元璋既怕他有二心,又怕他被人利用,自己也因依赖他而离不开他,故始终未准他像张良那样完全退出自己的视野。碰到朱元璋,刘基安享晚年之事,便成为了一种奢望。

由此看来,元末明初的刘基,其人、其事、其功、其书,都是很值得后人深思、光大的!

(作者:张超球)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