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区困局如何破解 “艺术始 商业终”

时间:2014年11月08日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缘何陷入“艺术始,商业终”的怪圈?

    【背景】位于北京朝阳区王四营乡的观音堂文化大道曾有“中国第一画廊街”的美誉,如今这里却人影冷落,画廊纷纷关门,当初入驻的50余家画廊现在只剩下不到20家,除了几家古玩店苦撑门面,几乎看不到专业画廊的身影。和这里一样,国内很多地方的艺术区都面临着衰落甚至消失的境地。

    主持人:导致大量艺术区开始衰落或沦为商业区的原因是什么?

    陈少峰:如果以艺术家作为艺术区的主体,其经济效益是很不稳定的;但如果以企业或画廊作为主体,情况可能就不是那么悲观了。比如798艺术区的主体过去更多的是艺术家,现在更多的是经营者,画家的工作室越来越少。现在798画家工作室只剩下10余家,其他的都变为经营单位,后者经济效益高于前者,也更稳定。有些地方的艺术区以艺术家为主,但是艺术家又养不住这个艺术区,其收入和税收不足以支撑这个地方的繁荣,从而导致艺术区的大量消失。因此,以艺术家为主的这种艺术区只能生存在城市的郊区地带,在城市地价较贵的地方就很难维持下去。

    魏鹏举:艺术区的衰落与前几年艺术过热有关。自798、宋庄等艺术区发展起来后,许多地方政府都纷纷以艺术的名义圈地,建立艺术区。但后来艺术品价格没那么高了,市场行情越来越不如意,现在艺术区的衰落其实是投资过热的泡沫被吹破的表现。艺术区大多是在城市发展的转型阶段自发形成的,因许多工厂外迁,原来的工业区已经没有了发展的空间,转而成为艺术家自发聚集的地方,而且往往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艺术会率先入驻。但是,随着创作的涌现,这些地区会不断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商业自然而然跟进,随着房租上涨,艺术区开始难以为继。

    李兴国:艺术区沦为商业区是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不能揠苗助长,不能一窝蜂,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眼下艺术区的兴建往往和政绩挂钩:上一任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或者创造GDP而创办艺术区;但下一任发现这是个包袱,自然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抛掉。此外有些艺术区只是借艺术的名义来圈地,不是真心搞艺术,结果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编辑:庄云)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