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亲爱的》金马遇冷 我百思不得其解!

时间:2014年10月07日信息来源:腾讯娱乐 收藏此文 【字体:


 

腾讯娱乐专稿 文/付超 图/陈媛

釜山遇见陈可辛,和在国内约采并无两样。同样是穿着休闲正装背个双肩包匆匆赶来,接受采访前,得知不用拍视频,照例先来一杯加糖加奶的咖啡。他的行头和生活习惯,是个典型的香港人。

但就是他,这两年连续拍出了《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从此被戴上“最接地气的导演”的高帽。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局面,在外人看来,陈可辛显然正在享受导演生涯又一高峰。

只有陈可辛自己知道,阳面背后阴面的湿冷。他满意《亲爱的》目前破两亿的票房,但遗憾其实可以更好;他不解《亲爱的》金马重量提名偏少,但表示不愿再去分析;即便是过去很久的《中国合伙人》,他还是会纠结那些批评声,然后,在表示理解后,强调自己不会为此改变自己的创作理念……

这是个纠结的陈可辛,也是个执拗的陈可辛。这场不注水又直抒胸臆的采访,你通过这样的纠结和执拗,看到的或许是个真实的陈可辛。

对《亲爱的》票房不遗憾是骗人的 金马提名少百思不得其解

腾讯娱乐:《亲爱的》票房已经破2亿了,这个票房满意吗?

陈可辛:我说不遗憾就是骗人的,但你说很糟吗?它也不是。当时我拍这片,身边很多人叫我别拍,都说“你《中国合伙人》之后拍这样的戏?”公益确实不是坏事,但你作为一个导演,你的事业也得不停往上爬,做这个是对你本身有损害的。

腾讯娱乐:明白你这种尴尬。简单来说,你不是不care票房,但这些明星聚在一起拍一个不那么商业的题材,还是希望票房能高些。

陈可辛:对,因为当你打锣打鼓带着那么明星去演,对票房的期待都会比这个高,但我确实拍这片,也不是奔着破票房纪录去的。

我当时确实是被这个题材的原型故事打动,而且特别坚持,当然,我还会用我的方法找到最大的明星。因为导演的责任就是吸引明星,明星的责任才是吸引观众。老实讲,这部戏要不是赵薇黄渤(微博)、佟大为(微博)他们来演,连一亿都过不了。你陈可辛拍有什么用?不是《中国合伙人2》的话,就是几千万票房。

腾讯娱乐:作为导演,您确实也是蛮拼的了。但至少它在口碑上没有失守。

陈可辛:我做了那么多年导演,难道不知道什么戏才会卖钱?但如果我找赵薇拍一个爱情片,她自己都会傻了,“你找我就拍这个?”同样的,我找黄渤拍喜剧片,找佟大为拍《中国合伙人2》,都会比这个票房高,都比这个不那么费劲。但我还是我一贯那套,无论在任何一部电影里,我都要平衡商业和艺术。

票房现在没达到我的预期,但已经回本了,没有经济压力。而且它的口碑这次在内地的反应特别好,好到我都不太相信。因为我通常都是挺有争议的,因为不停去平衡商业和艺术,所以很多高端的影评人不太喜欢,但这次好像连他们都赢过来了,这是这十几二十年没做到过的。

腾讯娱乐:你之前跟黄渤去对外经贸大学宣传时好像说过,这次终于不用提到陈可辛就提《甜蜜蜜》(张曼玉版 孙俪版)了,以后可以提《亲爱的》了。

陈可辛:对,这个对我来讲很幼稚,很狭隘,但确实是重要的。我没想到自己会中了这个奖。我很喜欢Simon & Garfunkel乐队(西蒙和加芬克尔乐队,代表作《The Sound of Silence》、《Scarborough Fair》等),以前有人问我,哪个导演对你的创作影响很大,其实都没有,我的这种幽幽的悲观但又很温暖的创作灵感,其实都来自他们的歌曲。他们1972年就已经拆伙,但只要有复合巡回,我年轻的时候没钱、隔多远都会去看。每次看到他们唱一大堆后来其实也做得很好的歌时,大家都都没反应。最后半小时唱回三十年前作的歌,大家才嗨起来。我当时就觉得这是很悲哀的一个事情,很幸福的是你做了一些经典,但悲哀的是大家只记得你们1965年做的东西。对我来讲,也必须得冲破这个东西,这是很重要的。

腾讯娱乐:但即便征服了高端影评人,《亲爱的》在金马奖上的表现也很不理想。只有赵薇拿下了一个最佳女主提名,是比较重的奖项。对于这样的结果,你是什么反应?

陈可辛:我百思不得其解,真的是完全不能理解。我拍戏不是为了奖项,但你也报名了,对这样的结果,你说不失望是骗人的。我不喜欢骗人,但你也找不到理由,它的复审评委就十几个人,很多还是我的朋友,谁能解释?

当然,现在除了 《黄金时代》,别的戏我一部都没看过,可能别的更好。我的遗憾也不是我个人的遗憾,是对团队的遗憾,很多时候评电影肯定是爱屋及乌的,评委喜欢一个电影,提名就会很多,我只能说,我对不起我的团队,我的主创们,其它的真不了解,分析也没有意义。

腾讯娱乐:这个现象确实在各大影展和电影节都存在,当届的评委口味决定比赛结果的走向。

陈可辛:广东话有句话叫“输打赢要”,就是说,人家对你好的时候你就要,人家对你不好的时候就骂,我不是这样的人。在金马奖面前,你怎么判定他们对你好不好?当年我的《三更》就是一部短片,十几个提名,黎明拿了影帝。《如果·爱》哪里都没拿奖,第一个奖就是金马最佳导演奖,这些在我当时也猜不到。

不会为了批评去改变创作理念 审查确实限制创作但跟它较劲很傻

腾讯娱乐:其实《武侠》之后,你陆续拍了《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都很成功。相比于说创作上的精进,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你创作心态的升华。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大家现在都说,你是最懂内地、最接地气的香港导演。你怎么剖析现在自己的创作心态?举例来说,现在华语电影很少有《中国合伙人》这样的正能量电影,都是或嬉笑或负能量式的悲惨。

陈可辛:你说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这个戏该是拧巴的戏,但它又不够拧巴吧。我去威尼斯的时候也想过,要不要为此去改《亲爱的》呢?但最终我发现我改不了,我不可能为了一个电影节去改变自己。它的确不深刻、不高深,但起码是跟生命有关的东西,我要去传达一套我不相信的价值观,我觉得是会有问题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的电影无论你夸还是骂,我都只能照单全收。《中国合伙人》其实到现在都有不少骂的声音,但我到今天还是会说,它是最能代表我的电影,那个确实是我的情怀。

腾讯娱乐:你最近这两部电影引发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总有人在怀疑你的创作动机,包括票房反应,《亲爱的》其实就故事来说比《中国合伙人》更有普适性、更容易引起共鸣,但票房就是卖得不好。你怎么看这种微妙的反差?

陈可辛:你讲的这种状况,老实讲都是小众。像正能量的《中国合伙人》是挨骂挨得最厉害的,但是我最卖钱的戏。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人不会去讲的,沉默的大部分人,他们就是埋单。我不能为了几个高端的影评人去改变自己,改变和大众沟通的方法。

我拍了这么多年戏,大家也不用用一部戏去判断我的动机。即便我拍的电影是想卖钱,那有错吗?你要是不喜欢,你想卖钱你拍得出这样的电影吗?你说我要真为了钱,我拿着黄渤干嘛不去拍一部《心花路放》或者《泰囧》?

其实问题就是说,什么人就做什么事,什么东西都是命。声音你不是不管,不是不听,但是也别把小众声音无限放大到影响你自己。

腾讯娱乐:昨天采钮承泽导演,你路过跟他闲聊,好像在感慨想拍一部类似《军中乐园》这样的讲两岸三地关系、更有大情怀的电影?这种创作冲动会受到内地审查的桎梏吗?

陈可辛:绝对。但问题是,我来自于审查更严格的香港,那不是官方的审查,是投资方、市场的审查,以前在香港只拍类型片,我觉得更没劲。很多比较有社会性的东西,根本不能在香港拍,现在能拍《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已经很好了。

在这之外,我很想拍《大江大海》,我早就把版权买了,也很想拍《等待》。但我觉得,你在没得拍的情况下硬要拍,不停地因此前前后后阉割,那不叫勇气,那叫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你说我有没有因为审查拍不了的戏?有。是不是觉得有遗憾或者问题?是。但我是不是比以前多了可拍的题材?也是。

来釜山只有工作已经没情怀感慨了 韩国电影现在的商业让人唏嘘

腾讯娱乐:对于釜山电影节,有何私人情结?

陈可辛:最早就是我拍完《甜蜜蜜》从美国回来做亚洲电影,当时认识好多人,包括韩国最好的一个制片人,一直帮我在这里做发行。2000年开始来釜山,那是釜山最好的几年,还在南浦洞老城区,每次参加活动都得堵一个多小时车。那个时候,我知道最好吃的参鸡汤在哪儿。

腾讯娱乐:没记错的话,随后你就来内地发展了。是最早一拨来内地的香港导演。

陈可辛:对。当时《甜蜜蜜》在韩国很受欢迎,变成我就借《甜蜜蜜》交了很多朋友,那是我事业第二章的开始,做泛亚洲作品。现在就来内地拍电影了,是第三篇章了。那时的釜山多有活力,不管哪部电影的首映,所有导演都会去,那时釜山电影节最有名的就是各种Party,我们当时还弄了一个,跳拉丁舞的,虽然我不会跳,但其他人都玩得很开心。

那也是韩国电影最美好的时候,一帮年轻导演,每个人心里都有理想。但现在也变了,像以前香港的新浪潮,都融入了商业的大洪流里。我当时最好的几个朋友前两天还在一起聊,去好莱坞的去好莱坞,拍商业片的拍商业片,或者干脆没片拍,我是觉得有点唏嘘的。现在釜山电影节的重心放到了海云台,风景像戛纳,酒店像迪拜,但已经不是原来那种感觉了。

腾讯娱乐:没错,我最早接触韩国电影时,他们擅长的情色片正当红,还有像《我的野蛮女友》( 电影版 电视版 日剧版 )这样兼具文艺和商业的片子。现在的作品,商业属性过强了,动作、特效大片当道。

陈可辛: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比例确实比当年少太多了。

腾讯娱乐:这次再来釜山,会想起当年自己拍第一部电影时的那种青涩并因此有感慨吗?因为我们都知道,釜山是扶持青年导演的一个电影节。

陈可辛:我不能很虚伪地接你的话,因为确实没有这种感慨了。我现在去很多电影节,老实讲,都很难去感受它本身了。做电影对我来说,最好的地方,就是把你的喜好变成你的事业,但它悲哀的也在于,你的喜好变成了工业,成了一种糊口的方式,比如奖项、票房、影响力,它已经不纯粹了,但这又是很难避免的。

人生就是这样,你长大了以后,很多东西就会慢慢流失。以前去电影节是喜欢看电影,做观众;现在以导演身份去,就是宣传、发行,碰碰朋友,都没机会去感触电影节的氛围。但有时候想想,我能把喜好变成职业,已经算很幸运了。‍

 

(编辑:陈旭)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