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时间:2014年09月26日信息来源:互联网 收藏此文 【字体:


 
和平镇位于邵武市西南,和平镇历史悠久,唐代越族先民在此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唐称“昼锦”,宋、元为“和平里”,明为三十三都,清设和平分县,民国为邵武第三区,1950年设和平镇。
 
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黄氏峭公墓,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军事家袁崇焕提额的“聚奎塔”,佛教开放点光源寺正在悠悠倾诉4000多年的沧海桑田,20余出人类生活遗址,宋愁思岭摩崖石刻、正泰大夫上官公神道碑、唐镇将上官泊父子的惠安祠、东门和北门两座谯楼等以及近200幢结比鳞次的古建民居,一条长达一华里完整的青石板古街和数十条卵石铺砌的古巷道正在娓娓数说古镇昨日的风情;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唐将上泊,宋榜眼上官均等各朝重臣;唐中大夫吴崇书,宋上官必克、明上官伯达等书法美术名家以及施鸿、丁时习、张文瑾等众多名儒正在侃侃而谈和平古镇的英才荟萃。

和平镇位于邵武市西南,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2.1万。 
   和平镇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越族先民在此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其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唐称“昼锦”,宋、元为“和平里”,明为三十三都,清设和平分县,民国为邵武第三区,1950年设和平镇。 
    和平地处邵南要冲,是古代邵武沟通闽西北和江西的交通枢纽。据史料记载,早在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和平就已形成街市,五天一墟,商贾云集,附近府县和福州、江西等地都有大量客商前来进行纸业、笋干、茶叶、粮食等贸易。故宋代以降,和平又别称“旧市街”、“旧圩街”。直到清末,这里的商贸和经济都还相当发达和繁荣。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平建城堡,周长360丈,辟8个城门,东西南北4个主城门上建谯楼,现存东、西、北3座城门和东、北两座谯楼。因城墙全用当地河卵石砌筑,故又称为“土堡”。堡内古镇区面积0.43平方公里。堡内连接南北城门的一条长600余米,宽6~8米,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的古街是古镇主街,临街建筑多为前店后住形式。城堡内近百条卵石铺就的大小巷道,长的数百米,短的仅十几米,宽者可过轿马,窄者仅容一人通行。这些巷道纵横交错,曲折迂回,呈网络状,宛如一座迷宫。“九曲十三弯”的古街和纵横交错的古巷道加上众多的古民居形成罕见的城堡式古村镇。 
    和平历史上名人辈出,主要有唐乾符末镇将上官洎,唐中大夫、书法家吴崇书,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宋庆历进士上官凝,宋大理丞黄通,宋中大夫上官恢,宋尚书吏部员外郎上官愔,宋太仆司农卿黄伸,宋紫金光禄大夫上官均,宋朝奉大夫上官涣然,宋朝议大夫上官涣酉,元国史院编修黄清老,明代著名画家上官伯达,以及文人、名士丁时习、施鸿、杜麟光等。 
    和平山川毓秀,胜迹斐然,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而其历史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即是遗存的大量各类古建筑,不但有宝塔、书院、城堡、祠堂、义仓和庵庙宫观等公共建筑,还有近200幢明清民居,形成古建筑民居群。主要有,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由邵武县知事袁崇焕题门额的聚奎塔;由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创办的和平书院;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时建的县丞署;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朝议大夫廖歧山首倡建立的旧市义仓;建于清代的“旧市三宫”——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
(编辑:翰鼎)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