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青山埋忠骨 千年古镇展笑颜

时间:2014年09月23日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循着当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足迹,我们来到湘江之畔的广西兴安县界首镇。界首镇历史悠久,自灵渠开通,连接湘漓水系以来,该镇就因湘江渡口而繁荣兴旺。

  岸边就是湘江战役指挥部遗址——三官堂。“三官”曾是一座小庙,就是当地人说的“天官、地官、水官”。就在这座小庙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冒着枪林弹雨指挥红军过江的战斗;就在这座小庙前的江面上,红军搭起了三座浮桥,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伟人,红军中央纵队的千军万马,从这几座浮桥上走向胜利的彼岸。

  当年搭建浮桥的地方,如今建起了一座宽阔的钢筋水泥大桥,桥上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匆匆过往的人们应该不会忘记,就在这狭长的湘江两岸,曾进行过红军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中旬,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布下围堵红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11月25日,中央军委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在灌阳的新圩,在全州的脚山铺,在兴安界首的光华铺等主要战场,红军同数倍于自己的敌军进行殊死搏斗。经过七昼夜的浴血奋战,红军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直属机关于12月1日渡过湘江,进至西延地区。这一仗,宣告左倾错误路线的破产,为毛泽东成为红军领导核心奠定了基础。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仗,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碧绿的湘江被染成了一条血江,苍天为之落泪,青山为之垂首,江水为之恸哭……

  街上一个补锅的小摊引起我们的兴趣,红红的炉火,让我们回忆起72年前那个小铜匠——刘发祥的故事。

  1934年,19岁的刘发祥听说红军要来,专门跑到码头边去迎接,他迎来的是红军先头部队的二十几个人。刘发祥帮助红军借来108根木头搭浮桥,又动员全镇百姓拆下门板,连屠夫也搬来了自家的肉案。红军给每位百姓都打了收条,说好事后若有损坏的,每块门板给赔两吊钱。

  我们找到了刘发祥当年所住的界首老街102号,6块门板整整齐齐,已看不出当年的痕迹。可说不定,毛泽东主席就从其中一块门板上走过呢。对面一家人正在炒菜,香味扑鼻。我们在这里采访到李承荣老人。老人今年70岁了,小时候靠打柴为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说现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老人家里三口人,种四亩田,儿子在外打工,现在已是衣食无忧了。

  弹指一挥间,72年过去了,界首老街因保护古建筑而变化不大,周围却是日新月异。界首新街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上的医院比一些县医院还要设备齐全。据兴安县委宣传部干部罗爱军介绍,目前界首镇农业、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快速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

  北去湘江,江水静静流淌。千年如一日,所有经历过的枪林弹雨都已随江水流去,只留在历史的卷册里供人追忆。烈士们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让过去都成为过去,永远不再回来。愿和平永远留下,不再离开。
 
 
(编辑:岳峰)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