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送别国学大师汤一介 同事赞其淡泊名利 李佳

时间:2014年09月16日信息来源:北京晨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原标题:一介哲人去矣 百年德业长存

千人送别国学大师汤一介 同事赞其淡泊名利 李佳

  汤一介夫人乐黛云在追悼会上。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昨天,国学大师汤一介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千余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送先生最后一程。“阐旧邦入佛道修儒典三教乐地奈何哲人已去,辅新命通中西人极明四海同心信哉德业长存”。灵堂门口的长幅挽联概括了汤一介一生的成就与贡献。据了解,汤先生骨灰将安葬在北京,北大哲学系初定于22日举行汤先生的追思会。

  爱人:未名湖畔的小鸟仍会同行

  遗体告别仪式在9点举行。八点半左右,殡仪馆东厅门口已经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悼念人士排起了长队。他们之中,有白发老者,有年轻学子,有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国学爱好者。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专程前来为汤先生送行。欧阳中石用书法“哲人其萎”悼念一介学长。

  灵堂里,花篮与挽联簇拥着先生的巨幅遗像,清雅的菊花百合中,先生面色祥和,正如所有接触过他的人所说,先生谦逊、慈祥。先生夫人、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坐在轮椅上,静静地望着他。就在汤先生遗体正下方摆放着夫人乐黛云送给结发丈夫的花圈。花圈上书写的“未名湖畔 鸟飞何疾 我虽迟慢 誓将永随——你的小黛”表达了乐先生对一生相伴的爱人的追思。

  2005年,汤一介和乐黛云这对学者夫妇共同出版了一本随笔散文集《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汤老曾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是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他们喜欢自由,却常常身陷牢笼;他们向往逍遥,但总有俗事缠身!现在,小鸟已变成老鸟,但他们依旧在绕湖同行。他们不过是两只小鸟,始终同行在未名湖畔。”北大哲学系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汤先生与乐先生牵手的背影,是北大最美的风景。如今,未名湖畔的小鸟只能孤飞,但他们的心却依旧同行。

  友人:“大先生”引领我们“回家”

  80余岁高龄的北大教授彭燕韩与汤一介共事多年,他说:“他为人谦逊,对人随和。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说:“汤先生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我们叫他大先生,是因为他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

  同事:淡泊名利 与世无争

  北大校医院江女士走出灵堂时,眼里含着泪水。她说:“汤先生夫妇经常到我们校医院看病、拿药。每次我们都会聊一会儿天,汤先生夫妇尽管都是北大的资深教授、大学问家,但他们没有任何架子。”

  在江女士眼里,汤一介夫妇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江女士说:“北大有一次分房子,按说汤先生这样的资历,理应分到一套,但事实并非如此。北大所有教职员工都为汤先生打抱不平,但汤先生却淡然处之,从未有过抱怨和怨言。事后,汤先生到校医院看病,我还气愤地谈及此事,但他却一笑了之。”

  学生:要像他一样对待学生

  对于老师,学生王博感慨颇多,在他心中,汤先生既是老师,也是家人。王博来自陕西农村,父母都没有正式工作,来北京读书后他把父母接到身边。他回忆说:“去年中秋节,我正要打电话问候老师,但没想到,老师却先拨通了我的电话问候我的父母,并让我到他家里取月饼。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深,老师对待学生的细致入微,让我感动,他用身体力行证明了师者的德行,如果将来我也当老师的话,我也如此待我的学生。”

  晨报记者 李佳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