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碛口镇

时间:2014年08月27日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收藏此文 【字体:

碛口镇地处吕梁山西麓,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与柳林孟门镇相接,东与林家坪镇相连,北与丛罗峪镇接壤,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全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人口33409人,其中农业人口31405人,共有40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委员会。现为山西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列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山西省地质公园。碛口镇于2005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镇内西湾村是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该镇煤炭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以旅游、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的大发展格局。
  镇内资源丰富,有以黄河风情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明清建筑为主的人文景观,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地下资源也相当丰富,有以4号优质煤为主的煤炭资源和黄河水力为主的水力发电资源。
  镇内主产红枣和蔬菜,反季节的蔬菜销往离石、柳林等地,是农民收入的一项来源。
  突出本地特色农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按照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思路,结合该镇实际,继续坚持把蔬菜、红枣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多措并举,多元增收,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1)、蔬菜产业迅速壮大。针对蔬菜产业在该镇具有传统优势的现状,在做大做强上作文章。一是扩大蔬菜种植,提高蔬菜品质。通过宣传发动,科技扶持,积极引导农民改良蔬菜品种,扩大蔬菜种植面积。2007年共组织由省科协、县科技人员22名38次,在本镇进科技培训。蔬菜协会也充分发挥作用共组织55次街道31个村进行科技知识讲解,受训人员上万人,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推广温室种植,增加综合效益。通过科技培训,大力倡导农民实现蔬菜温室种植,目前,全镇蔬菜温室种植已达800余亩,平均亩增效益1200余元。
  (2)、粮食直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该镇粮食直补发放工作圆满完成,粮食直补资金120余万元,全部以“一卡通”、“一折通”的形式由专门人员入村发放到户。为了让农民深刻理解中央文件和有关粮食直补工作的政策,按照上级要求,深入细致地在全镇范围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为防止虚报、瞒报,镇政府包片干部全都下村入户,实行镇干部保村制,在村干部的协助下逐户、逐地块核查土地面积,并逐户登记,然后张榜公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公正性、真实性。粮食直补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科学种粮的积极性,保证了该镇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
  该镇继续以“加快旅游开发保护步伐”为富民工程,紧紧按照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开发保护思路,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成功举办了“红枣红了,百名书法家走进碛口”重大活动。修建了连碛口广场和旅游接待部的80余米的涵洞一处。同时,在各景点成立旅游景点环卫队,每天及时处理垃圾,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环境。举办了三期由35名旅游景点解说员和爱好者参加的培训班,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从临县,离石、柳林一带出土的大量陶片、石刀、石斧、陶环等多种文物考证、远在新时期时代,碛口这方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 生息、繁衍。 
  道光七年《永宁州志》记载:“靠林县和州之间,有古城遗址。民国6年,《临县志》记载,:“汉武帝4年,今碛口秋水河东寨村记载”
  南北朝时期临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在今柳林孟门镇。碛口之名,最早见于书《隋书》,是山西面对匈奴的防御要塞。道光七年《永宁州志》记载:“州西少一百二十里,曰孟门镇,周大象元年于次设定和县,隋置孟门关,其地势显固,碛口距孟门只有15公里,且兼在黄河暗边,均应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碛口座落在黄河和楸水河的三角冲积而成,仅知在明末清初,临县天灾人祸,人口不到2万,但碛口非常萧条。当时集镇2公里的侯台镇。传言“先有侯台镇,有有碛口镇。清朝乾隆秋水河冲毁侯台镇,碛口镇开始兴盛。
  碛口在清朝乾隆年间,得益于大同碛险关,以及晋商的的辉煌,成为“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时有州县之分,就是说碛口一半属于永宁州,一半属于临县。民国初年,临县行政区划为五区36所,碛口一带属于香炉所,管辖112个村庄,其中包括今柳林一些镇。
  民国十四年临县设四个区,三区为碛口:离石县分为五个区,四区为碛口,区所都住扎在碛口黑龙庙。
  民国35年,临县、临南县合并为临县;离石和离东县合并为离石。将碛口划归临县,成为碛口镇,一直到今。

夏末秋初,屈指历数自己的足迹——睡过古庙、藏民居、四合院的大火炕,还有神奇的潜水艇和金字塔边上的阿拉伯“飞毯”,然而,入住山西碛口镇这般土生土长的窑洞倒还真是第一遭。 
  寻古迹 
  碛口镇和壶口的位置都是在黄河边上,只是碛口镇在壶口以北220多公里的吕梁地区临县近五十公里的黄河边。古镇的形成很有些渊源,一是地理环境造就,二是有创造了商业和金融奇迹的晋商作为其发展背景,使得小镇最繁华时发展到三千多个店铺商号,名噪一时。 
  镇口以北的黄河河道有四、五百米宽,到了镇口以南,河道急速收缩至不足百米,河水流成了S型。河道的其余部分都成了乱石滩,南北落差十余米,古时船行至此,为了不走险滩,纷纷上岸改走旱路。于是,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药材从此处上岸,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京津等商业发达地区,回程时,驮回了棉花、绸缎、茶叶、火柴等日用品,再经水路运送西北。用现在的观点看,碛口镇的繁荣是接受晋商经济辐射的结果。 
  住窑洞 
  住窑洞的想法这次终于得以真正实现。听着水声沿着黄河边的古道进镇,碛口旅馆赫然在目。旅馆依山而建,前面是大院,后面是上下排列的二层二十多间窑洞,吃饭就在院子里,整体建筑是个四合院和窑洞的综合版。最有意思的是可以上到大院顶上的平台,从黄河边小摊那里买来沙瓤大西瓜,切好了整整齐齐放在墙头上,像展示战利品一样,之后开始看黄河上来往于晋陕二岸摆渡的大木船,边吃西瓜边听枣树林里山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在这个盛夏最高温度只有26℃的山区古镇里,这样的“行为艺术”肯定是被看做怪异和浪漫的。 
  听黄河 
  古镇上建筑大部分难以看出当年繁华,只能凭墙头上的介绍和留存下来的现状来想象。古镇人纯朴好客不保守,要是遇上赶集的日子镇上更是热闹:土产加舶来品,牛仔裤加白羊肚头巾,人力大木船上摆渡来了黄河对岸的摩托车……那种感觉就是雪碧加老陈醋,感觉说不出却让你记忆深刻。 
  入夜的古镇是安静的,这里的人家很多都吃两顿饭,早晨8、9点一顿,下午3、4点一顿。这里没有影剧院、没有网吧、没有舞厅,古镇人家的木窗框里透出的是点点淡黄色的灯光。历史的脚步似乎只有在夜里才让人感受得出来,因为万年未变的黄河交响乐依然在这里奏响。
 黑龙庙 
  创建于明代的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处的碛口镇卧虎山,主要由山门、正殿和乐楼组成。庙宇依山傍水,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雄伟壮观。仰观庙宇叠于险峻的石崖之上,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倚庙廊居高俯视,秋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尽收眼底。庙中乐楼的音响效果极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所以每逢古会隆节,秦晋两省四乡群众观光游览都络绎不绝。
  大同碛 
  位于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黄河进入大同碛,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约10长3000米的倾斜河道,顿时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咆哮如雷、声震十里,观者无不惊叹。
  西湾村陈家大院
  是清代陈姓富商民宅大院,坐落在碛口镇东约一公里的湫水河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体如一座阶梯式城堡,院内5条巷道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排列,寓意家庭世代旺盛,其建筑、石雕、砖雕、木雕都很有考究,整个君臣人有典型的吕梁地区风格。最令人稀奇的是,这座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竟然保留至今且基本无损。

(编辑:柴璇)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